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模式分析

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模式分析

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模式分析
我国对数据库的保护在立法上属缺失状态,司法上一般运用多种法律综合保护,造成了适用法律不统一,适用结果不确定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两种数据库保护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比较,希望能对未来数据库保护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标签:数据库;版权法保护;特殊权利保护
1 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是由有序排列的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组成,并能以电子或非电子方式单独访问的集合体。

此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数据库既包括数字化的存储在光、电、磁等介质上的电子数据库,也包括传统媒体形式的汇编作品,如电话簿、列车时刻表、词典等等。

而狭义的数据库为人们一般理解的数据库,仅指电子数据库。

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说的数据库采广义解释。

2 我国数据库的法律保护现状
《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片断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资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者享有。

”可见,虽然我国法律中没有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直接规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数据库作为汇编作品保护。

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数据库和汇编作品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并非所有数据库都能作为汇编作品保护。

二是绝大多数的数据库产品无法满足“原创性”要求,不能获得保护。

因此,仅以《著作权法》的现行规定来对数据库进行保护,是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

而司法实践中,关于数据库的案件法官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适用《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或《民法通则》,这就使得数据库的司法保护存在着严重的适用法律不统一的现象。

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数据库法律保护在立法上属缺失状态,而司法中,也由于立法上的缺失而造成了适用法律不统一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对数据库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最根本的途经仍然是从立法上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数据库保护制度。

3 数据库保护模式
下面笔者将介绍分析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两种数据库保护模式——版权法和特殊权利保护模式,期望对我国数据库保护制度的构建有所启发。

3.1 版权法保护模式
从近年来的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德国、日本等国家以及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等国际公约采用的都是版权法保护模式,从而使之成为主流的保护模式。

对于数据库的版权保护,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3.1.1 数据库版权客体归属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核心是具有独创性。

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思想和表达的二分法,即保护作品的表达,却并不保护作品的思想。

这一原则使得版权保护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也有较强的保护力。

数据经过选择、整理及按一定顺序排列,从而可形成一项整体上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而数据库,是由有序排列的作品、数据或其它材料组成。

可见,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可以归为汇编作品的一种,数据库的版权保护可基于汇编作品的著作权而产生。

不过,由于对汇编作品的保护受到需具有“独创性”的限制,所以对数据库的版权保护就只及于数据库的选择或编排,而不延及至匯编的数据。

3.1.2 “独创性”问题
由于对数据库的版权保护是基于对汇编作品的保护而产生的,所以数据库要获得版权保护,至少要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体现出汇编者的“独创性”。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很多数据库无法达到“独创性”标准。

首先,数据库制作人所选择、编排的对象并不是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或数据,而往往是别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和作品片断,这样就不能令数据库具有独创性。

其次,数据库的制作人对内容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对内容的编排却不能是任意的。

数据库的编排方式随着市场上主流技术的确定及使用者习惯的养成,人们往往只使用基于几种有限技术所构建的数据库,从而使数据库逐渐丧失了在编排方面的独创性。

(2)“独创性”缺乏统一的标准。

对“独创性”的理解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法系所遵循的“额头上的汗水”原则,即制作者只要在制作数据库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投入了资金、技术就能对作品享有版权。

另一类理解则是大陆法系所遵循的“一点点的创造性”原则,认为“独创性”包含了“独立”和“创作”两层含义,数据库获得版权法保护要以其具有创造性为标准。

3.1.3 数据库版权保护模式的缺陷
(1)局限性。

版权法要求汇编作品要在“选择和编排”上具有“独创性”的标准决定了其保护的局限性,即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库因在“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上缺乏独创性而游离于版权保护之外。

(2)微弱性。

即使数据库满足了“独创性”的要求,其所获得的版权法的保护也
只是一种低水平有限度的“弱保护”,因为版权法只保护其结构,不保护其内容,而内容恰恰是数据库的价值所在,是其核心部分,不保护内容则无法保护数据库制作者的劳动、数据库投资者的投资和可能得到的利益,对数据库投资者而言无异于是当头一棒。

(3)“独创性”标准不统一.。

对于“独创性”的标准在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别,甚至同个国家内部都有所不同,使数据库的权利保护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标准不同使得某数据库可能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待遇,对于强调国际流通的数据库产业来说,这是相当不科学的。

版权保护固有的缺陷使得数据库的有效保护无法在版权法体系内得到解决。

为了给予数据库制作者的利益以合理的保护,促进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欧盟的特殊权利保护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青睐。

3.2 特殊权利保护模式
3.2.1 详细介绍
为了改变数据库版权保护模式“弱保护”的现状,欧盟于1996年推出了《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

该指令对达到独创性要求的数据库提供版权保护,同时,对所有数据库提供特殊权利保护,两种保护制度并存,学者称其为“双轨制”。

3.2.2 特殊权利保护模式的缺陷
应该承认,特殊权利保护的确能够弥补版权法保护的种种缺陷,但其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为信息垄断提供了方便。

在信息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的今天,这种保护模式不仅会对发展中国家获取信息造成阻力,同时也会对非商业领域,尤其是教育科学界的研究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样一来,特殊权利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就相悖了,难以取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的赞同。

(2)利益失衡。

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实质上是将数据库的保护范围从结构延伸到了数据库本身,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只要数据库制作人对某领域内的信息投入了劳动和资金,他人只能按照数据库制作人的要求进行付费使用,这在事实上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垄断。

立法为数据库提供特殊权利保护,却置他人利益与社会公益于不顾,违反了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其正当性值得怀疑。

3.2.3 特殊权利保护是否适用于我国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对数据库提供特殊权利保护在近期并不合适。

不可否认,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可以保护数据库的投资,从而刺激数据库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

但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实质上限制了公有领域信息的商业性利用,令先进者处于不合理的竞争优势地位。

而数据库制作人只是将人类
社会已经存在的知识予以汇集,方便人们检索,因此将并不专有的知识赋予制作人专有权而加以特别保护显失公平,使数据库的真正价值难以体现和发挥。

并且,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定要注意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知识产品为社会所用,知识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在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并不太适用,也势必难以为传统的知识产权体制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郑金帆.天平向谁倾斜:数据库保护模式之争[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3).
[2]田华.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
[3]于海防,姜沣格.数据库的法律保护体系分析[J].当代法学,2007,(8).
[4]张雅琴.对数据库版权保护的质疑及我国数据库法律保护的设想[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