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拉赫玛尼诺夫姓名:方丹学号:200922002006【内容摘要】:文章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和艺术特色这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以便能够准确、深刻、全方位的把握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生涯艺术特色早期中期晚期风格题材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创作与演奏活动,都在世界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国色彩,充满激情,且旋律优美,纳入于不少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
他是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主要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的几十年里,俄国处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高涨时期,是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这个社会敌对势矛盾冲突激烈的时期,各式各样的社会、哲学思潮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虽然远离社会动荡的漩涡,但他的思想和创作还是无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时代的变迁和思潮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中打上了特殊的时代的烙印。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生涯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1.早期(1891—1900)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音乐熏陶。
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进入彼德堡音乐学院。
1885年他来到莫斯科,跟随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兹维列夫学习钢琴。
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一面从事钢琴演奏活动,一面积极作曲。
在来到莫斯科的第一年,他就在一次公开的音乐会上亲自演奏了他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
第二年又写出了他的第一个歌剧《阿列科》(Aleko),拉赫玛尼诺夫立志要当一名有作为的作曲家。
拉赫玛尼诺夫在学生时代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高度赞赏。
当柴科夫斯基猝然逝世,拉赫玛尼诺夫为了悼念他崇敬的导师创作了以“为纪念柴科夫斯基”而命名的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悲歌》。
另外,他的作品还有著名的钢琴小品《升c小调前奏曲》,声乐浪漫曲《别唱吧,美女》、《春潮》,交响幻想曲《悬崖》等。
不幸的是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在彼得堡的首演,因为格拉祖诺夫的酒后指挥惨遭失败,这使他收到了沉重的打击,他感到极度的失望与绝望,导致几年停笔写作。
不过,他的钢琴演奏活动没有间断,同时还当起指挥,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这使他在俄国乐坛上站稳了脚跟。
总体看来,他的早期作品在艺术上不够平衡,还不够成熟,但是已经初步显露了他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创作个性。
2.中期(1900—1917)经过了一段内心的调整后,拉赫玛尼诺夫重新全力投入创作。
此时期他写了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标志了他的创作完全成熟.在革命失败后的反动统治时期中,现代派艺术思潮在俄国艺术中有着很大的发展,但在这时,拉赫玛尼诺夫依然捍卫和继承古典传统,创作出大量作品,为俄罗斯音乐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产生在世纪之交的这些作品,一方面具有时代变革的高涨气氛,另一方面又渗透了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抒情。
主要作品有: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钢琴前奏曲集》,钢琴《音画练习曲》集,交响诗《死亡岛》,歌剧《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和《吝啬骑士》,康塔塔《春天》,无伴奏宗教合唱《通宵祈祷》,以及大量的声乐浪漫曲等。
3.后期(1917—1943)1917年,他带着全家移居美国,从此再无踏足祖国。
离开了故土,身在异国他乡的拉赫玛尼诺夫,除了思念自己的祖国,再没有什么能唤起他的音乐创作冲动。
“离开俄国后,我失去了创作的欲望。
失掉祖国后,我失去了自己。
一个失去音乐的根、传统和故土基础的流亡者,除了静悄悄地回忆和打不断的沉默外,任何安慰也没有留下。
”这是他的真情流露。
在这25年里,他仅创作六部作品,但是内涵却很深刻。
作品有《第四钢琴协奏曲》(1928年)、《科列里主题钢琴变奏曲》(1932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年)、《第三交响曲》(1935—1936年)和《交响舞曲》(1940年)。
在这些作品里,深刻渗透着、体现着一个背井离乡的艺术家对祖国的怀念和孤独、悲伤地情感。
他对祖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十分关切,他将自己一次音乐会的全部收入捐赠给苏联国防基金会,并附言到:“寄自一位俄罗斯人,对俄国人民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尽微薄之力。
我愿意并相信最后的胜利会来临。
”但他所热切期待的胜利消息没有等到,于1943年3月28日他在贝弗利逝世。
他的后期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手法比较繁复,阴暗、忧郁的色彩也较多地出现在音乐中,这与他长期旅居国外、远离祖国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艺术特色1.创作风格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生涯虽然跨入了20世纪上半叶,但是他却没有去追随瓦格纳、德彪西及更新的潮流,而是基本保持了19世纪西欧浪漫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曾经说过:“我不想仅仅为了我认为的时髦,而去改变经常在我内心如同舒曼幻想曲鸣响的声音,通过这声音我听到环绕我的世界。
”这并不意味着他保守、跟不上时代。
这也许是因为他出生在崩溃了的帝俄时代的没落地主家庭,坚持继承贵族文化的幻梦所致吧!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非常崇拜柴可夫斯基,所以他是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抗拒了西欧现代主义的影响。
当时,拉赫玛尼诺夫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现代的艺术思潮已在俄国艺术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依然捍卫和继承古典传统,创作出了很多作品,为俄罗斯音乐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他的主要作品大都诞生在廿世纪初,但他的音乐结构,构思依然停留在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上,这就是因为他是在较为保守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延续了莫斯科音乐学院那保守的学风,埋头在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中的缘故。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生长在俄罗斯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他的创作面向广大听众,通过音乐形象和华丽的技巧,充实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精致的织体,来表达出宏伟的构思,刚毅的意志和宽广的抒情,例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琶音伴奏音型;第二乐章的三连音节奏等等。
这与当时西欧现代派,特别是印象派在钢琴上追求纤细、瞬间、另散和狭隘的主观感觉不同,他善于把他对作品构思的理解清楚地传达给听众,其作品不但洋溢着感人至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为听众创造出一种完整,深刻、鲜明的易于把握的艺术形象,在创作方法上,不受表面的、虚假的西欧现代主义影响,作为柴可夫斯基的接班人,一贯沿着俄罗斯音乐前进,继承并发扬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其作品有一个贯串全曲的基本主题,采用复调手法,主题和和声语言都带有俄罗斯民族特征和民族色彩,这从前面举的例子中也可看出。
他继承了柴可夫斯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
例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史诗般的宽广气息使人想起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二个主题在音乐气质上很相似,优美感伤的情调,亲切易懂的形式,以及具有俄国与西欧风格的情趣,都和柴可夫斯基颇为相似。
2.创作题材从创作题材这方面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崇尚大自然的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洋溢着浓郁的斯拉夫色彩。
因为他从小生长在俄罗斯这块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地上,各式各样的民歌素材,和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感情浓厚,自由奔放,民间舞的粗犷节奏,这些音乐元素早已深入到他的血液当中,也同时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他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之特色,音乐中渗透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他认为创作是作曲家内心的表白,是与广大听众交流的手段,因此,他的音乐以抒情见长,悠长旋律的表情特别突出。
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绘和对往昔民族光辉业绩的缅怀,渗透了对故乡的深情。
音乐语言综合了俄罗斯民歌、城市浪漫曲和古老宗教歌曲的因素,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气质。
旋律流畅优美,感情真挚动人。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他的爱情信仰及他所喜爱的书籍和绘画的内容,音乐应该是他生活经历的总和……。
我是位俄罗斯作曲家,祖国确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
”因此他的作品中浸透了作者对俄罗斯祖国、俄罗斯人民和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自然的诚挚而温暖的描绘,对祖国命运的真诚关切。
如《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全曲充满明朗的色彩,演奏效果辉煌,悠长而优美的旋律贯穿全曲,同时可感到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
这是对光明的追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这些都使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音乐会演奏最多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他的后期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手法比较繁复,阴暗、忧郁的色彩也较多地出现在音乐中,这与他长期旅居国外、远离祖国有着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他的音乐作品真切的反映了世纪之交人们动荡不安的思想情绪,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也突出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俄国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意志和希望。
正因为如此,他的创作在当时受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欢迎。
总之,拉赫玛尼诺夫,他的创作是对俄罗斯传统音乐与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延伸与发展,作曲技术上也追寻的是传统的形态特征,但他的音乐讲究以旋律取胜,以抒情优美取胜,以音乐语言技巧的精细娴熟取胜,以深邃意境的揭示取胜,这些音乐元素同其切身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了拉赫玛尼诺夫大师的个人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10月《西方音乐通史教程》姚亚平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