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五大块1、建安、正始文学(动乱中文学的自觉)2、两晋文学(名士风流在文学上的反映)3、南北朝文学(艳丽新变在文学上的追求)4、南北朝乐府(吴楚风情与北方民族风习)5、志怪志人小说(搜奇记异与逸闻轶事)第一块:建安、正始文学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1、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2、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3、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4、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1、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风骨本指人的精神面貌、风采、骨相,这里用于文学。

《文心雕龙·风骨》云:“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虽然后人的理解有所不同,(见文学史第42页、49页22个注)但都是指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使其文学具有悲凉慷慨的情调、爽朗刚健的风格。

2、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但在这时代与个人的交汇点上,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

政治的较为开放,写作比较自由,有时产生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作品。

二、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1、三曹的主要作品与特色:A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从内容到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有的反映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如《蒿里行》。

有的写其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如《度关山》、《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他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

其文章多为章表诏令,不拘旧格。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B曹丕的诗主要分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三类。

最后一类体现了他的水平,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为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影响。

他的诗有文士气,一、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二、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具备。

C曹植的创作以建安25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白马篇》。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有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也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美女篇》、《七哀诗》。

也有述志诗和游仙诗。

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具有《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文、赋的成就也很高。

章表书记极富情感。

如《求自试表》。

《洛神赋》不仅描写刻画前所未有,而且是体物写志的佳作。

2、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A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其中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他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代表作是《七哀诗》。

《登楼赋》是抒情小赋的名作。

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赠答诗以《赠从弟》,游乐诗以《公宴诗》、《斗鸡诗》为有名。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见称于时,陈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的《驾出北郭门行》、徐干的《室思诗》,都是有名的作品。

B蔡琰:蔡琰,字文姬,其五言体的《悲愤诗》长达540字,自叙身世,有如史诗。

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其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比美。

三、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1、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是讲老庄的。

何晏是吃药派,名气大、美、打扮、吃药-—五石散(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竹林名士号称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他们是饮酒派。

大喝,礼节不管。

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刘伶有《酒德颂》,向秀有《思旧赋》。

2、时代背景:曹魏后期政权不稳,司马氏与曹氏之间的斗争剧烈,大肆诛杀异己。

是以正始时期的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四、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1、阮籍: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

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其风格隐约曲折,“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

他处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

文章最著名的是《大人先生传》,实以自况。

2、嵇康:曾为中散大夫。

好老庄,通音乐,对传统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其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又一批成功之作。

其《幽愤诗》自述身世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赠秀才入军》情趣洒脱。

其论辩文析理縝密,辞喻丰博。

兼宗名法之家与道家论理之长,做到精核而不失之苛察,通贯而不失之虚浮。

从而将论辩文推到新的高度。

《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为代表。

主讲篇目:曹操《蒿里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王粲《七哀诗》《登楼赋》。

陈的《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悲愤诗》。

阮籍《咏怀诗》。

嵇康《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

诗歌要求背诵。

附1:参考书目: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鲁迅全集》本附2:思考题:1、试比较曹操和曹丕的不同。

2、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后人的推崇?3、阮籍的诗歌“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块两晋文学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1、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的特点2、左思、刘琨、郭璞的主要作品和特色3、东晋玄言诗的特点4、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和成就一、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的特点西晋政局从暂时稳定趋向腐败动乱。

前期作家有张华、傅玄,太康、元康时期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协、张载、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之称,后期有刘琨、郭璞。

但西晋诗坛的特点,即所谓的太康诗风,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

陆机才冠当时,众体皆备。

《吊魏武帝文》、《文赋》、《猛虎行》为其代表。

潘岳以善叙哀情著称,《悼亡诗》、《怀旧赋》为其代表。

他们既无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没有阮籍的寄托遥深,其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其繁缛的特征与汉魏古诗相比,表现为: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二、左思、刘琨、郭璞的主要作品和特色1、左思:他以《三都赋》名震京都。

由于出身寒微,不被重用,写《咏史》八首以抒怀。

其内容主要是寒士的不平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抗争,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含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2、刘琨:在时世动荡中写的《扶风歌》,绝命词《答卢谌》、《重赠卢谌》,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也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3、郭璞:代表作《游仙诗》19首,借游仙写其坎凛之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

《江赋》以博物见长,行文亦有气势。

三、东晋玄言诗的特点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西晋末年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百年之久。

其代表人物是孙綽和许询。

玄言诗的特点是淡乎寡味,缺乏形象。

可是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

有的玄言诗借山水以抒情,如孙綽的《秋日诗》。

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和王的《兰亭集序》也表现出玄理与山水的结合。

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四、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陶渊明的生平:他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以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

此前他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没有再度出仕。

2、陶渊明的思想:他的思想既融汇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其思想可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超越生死与大化合一。

3、陶诗的题材分类:可分为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五类。

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

如《归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咏怀和咏史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如《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

行役诗除悲叹行役的辛苦外,还有表示对仕宦的厌倦和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这特有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赠答诗的特点是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

如《停云》、《答庞参军》。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很出色。

《五柳先生传》不重在叙生平事迹而中在表现生活情趣。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都是名作。

4、陶诗的艺术特征:自然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其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其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5、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他的风格与当时的华丽文风不合,到宋代以后才有了崇高的地位。

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尤为如此。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平淡自然是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菊和酒成为他的象征,中国文学里象征高情远致的意象。

主讲篇目:左思《咏史》。

刘琨《重赠卢谌》。

郭璞《游仙诗》。

陶渊明《归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

附1、参考内容:1、门阀制度:魏文帝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更加强盛,“王与马,共天下”。

是以这个时期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寒士不平也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主要是用老庄思想揉和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家的清谈成为一时的风气。

对文学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玄学中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魏晋名士风流和玄言诗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附2、参考书目: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附3、思考题:1、太康诗风的繁缛对文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2、左思的《咏史诗》和历代的《咏史诗》有什么不同?3、陶渊明的诗中也言理,这些诗和玄言诗有什么区别?第三块南北朝文学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1、謝灵运、鲍照与刘宋诗风的转变2、“永明体”与齐梁文学3、“宫体诗”与“徐庾体”4、庾信与北朝文学一、謝灵运、鲍照与刘宋诗风的转变1、謝灵运与山水诗:謝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祖父为謝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