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 年) 是古希腊知识渊博并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是继柏拉图之后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
他以较为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教育问题,将古代西方教育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生平与世界观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古代希腊,从小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17 岁时来到雅典的阿加德米学园学习, 师从柏拉图达20年之久。
柏拉图死后, 他离开学园周游各地。
42 岁时,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王的邀请,担任年仅13 岁的王子亚力山大(Alexmdms) 的老师。
公元前335 年, 当亚历山大继任主位时, 他毅然返回雅典, 创办吕克昂学园。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他研究了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法学、经济学和教育,几乎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据说他的著述共有400多卷,主要是他在吕克昂的讲稿。
其中与教育相关的主要是《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和心理学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
他认为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
灵魂包括非理性和理性。
前者指欲望、本能、感觉;后者指思维、推理。
人在婴儿时期犹如一块白板,在外界事物刺激下产生的感觉是认识的起源。
但由感觉所得的经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人的理性灵魂具有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
人的理性灵魂又包含被动的理性和能动的理性。
前者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
能动的理性则不以感觉记忆的发展为基础,也不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它来于神又归于神。
在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中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辨证法因素,但最后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学说。
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而总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而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和国家之中。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国家婴培养人成为有美德的公民,使其过上有德行的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看作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行动的规范。
他把美德分为行德和知德。
这些观点为他的教育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总结历史经验,把教育当作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最重要的手段。
他认为,国家政治的优劣不仅取决于组成城邦的阶级及政体的形式,而且取决于城邦居民是否具有美德。
对个人和集体而言,人生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即追求幸福生活和至善。
优良的城邦, 应该人人都是善人。
而人之善, 则有赖于教育去实现。
因此, 教育理应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 由奴隶主国家统一管理, 决不能让私人插手, 并要求把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要务, 专门制定有关法律, 明确规定一定年龄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给予的教育。
他曾多次劝告国家的执政者, 一定要经常过问教育问题, 因为掌管好教育,就可以“维护这个政体的实力”,使公民们的生活适合于政府的形式。
忽视教育就会危害政制。
亚里士多德意识到要使教育得到确实的发展, 就必须把教育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 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这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据法律办教育, 通过教育宣传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 培养人们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 国家就易于治理, 政令通畅, 公民就能安居乐业了。
三、年龄分期与教育程序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研究, 首次提出了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任务。
他认为, 人是由躯体和灵魂两大部分组成的, 如同形式和质料一样密不可分地存在着。
按人的成长过程,先是躯体的发展, 然后是灵魂的发展。
而灵魂又是以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的顺序来发展的。
他又认为,合理的教育,就应遵循人和自然行程,首先给予身体的养育, 确保其有健壮的体魄;接着是给予情感的训练,培养其良好的思想意识;然后是给予理智的教育,促进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坚持的“效法自然”的一条教育原则。
据此, 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 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3 个时期, 即从出生——7 岁为第一个时期;7 岁——14 岁( 青春期) 为第二个时期;14 岁——21 岁为第三个时期。
亚里士多德按照他的这一年龄分期和相应教育的总设想, 对第一个时期即幼儿教育作了深入而具体的论述, 成为他全部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依据灵魂学说安排教育的程序及任务。
人有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
后者又分为非理性和理性两个部分。
顺应这三个部分,就应有体育、德育和智育。
亚里士多德把发展人的理性放在最高位置。
但还应首先重视体育,其次才是培养灵魂的本能部分。
四、论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政治学》书影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第一个时期的幼儿教育又可以分为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出生——5 岁的婴幼儿教育和5 岁——7 岁的儿童教育三个阶段。
他从生物学、解剖学、医学的观点出发, 首先谈到胎教的问题。
他说:“父母具有何种体格对其子女最为有利,是我们讨论儿童教育时将充分考虑的问题”。
经他长期考察、研究结果显示, 介于运动家和虚弱者之间的体格为好。
在《政治学》一书中, 他明确提出:“儿童的生育, 而以介于二者之间的最为适当”。
因为“运动家的体格不一定比虚弱的人更适于一个公民的生活或健康。
接着要注意的便是有关婚姻的问题。
公民们应在什么年龄结婚,何人宜于结婚等问题制定法规时,立法者应考虑到男女双方及其寿命之长度。
他们的生殖力可能在同时期终止, 双方的体力不相悬殊等等。
随之要考虑的即是孕妇的保健问题。
对此, 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比较详尽的建议。
他说:“孕妇应自己保重, 她们应当从事运动, 要有富于营养的食物。
……每日步行到一神庙礼拜生育之神”。
另外, 在心理上应能保持安定和平静。
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天性多得之于其母, 有如植物得之于土壤一样。
即使如此, 还有一个父母生育时期的最佳选择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太年老的人有如太年青的人所生的儿童身心都有缺陷。
那么,这个限度应当是智力旺盛之年。
但当夫妇有孩子过多时,可以在胎儿未有感觉与生命之前堕胎。
这里所考虑的是因为我们国家里人口有一限额。
亚里士多德的胎教思想受益于柏拉图的影响和个人的经验。
对此问题能提出如此类似优生、优育、胎儿保健和计划生育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其也存在有武断与不妥之处, 例如他认为结婚年龄女为18 岁、男为37 岁;而智力旺盛之年均在50 岁左右, 显然是不甚科学的。
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应顺其自然, 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
亚里士多德主张对新生儿要进行严格检验, 国家要制定一种法律, 规定只允许健壮的婴儿得以抚养, 而不许养活畸形残废儿童。
幼儿出生以后的抚育方法好坏对其体力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对此,亚里士多德要求人们给他们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
他强调婴儿的食物以含乳成分最多的最好,而酒精的含量则越少越好。
婴幼儿的体育活动也很必要, 成人可以协助他们做一些适合于婴幼儿所能掌握的动作进行运动, 但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脆弱肢体免于骨锵弯曲, ……借助于器械使其身体正直。
此外, 他认为使儿童在幼年习于寒冷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有助于健康,并使他们坚强。
从出生到5 岁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反对儿童进行课业学习或劳作,而应有充足的活动, 以免肢体不灵。
他认为这可以用许多方法获得, 游戏就是这些方法中的一种, 但游戏不应是鄙俗的, 易使人疲倦的或无丈夫气的。
至于儿童啼哭, 则不必禁止,因为啼哭时能扩张肺部, 有助于躯体的发育。
5 岁前儿童听故事也是件喜闻乐见的事, 但故事内容应由负责教育工作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
不管是游戏还是讲故事, 最好是为将来事业作准备, 其中大部分应为对他们以后要认真从事的事业的模仿。
儿童 5 岁至7 岁阶段的教育, 按亚里士多德的意见, 应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主要任务。
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要特别防止造成对他们的不良影响。
他强调指出,因为在7 岁以前, 他们必须住在家里, 所以即在幼年也可能从他们所听见的所见到的而沾染到下流习气。
……没有一种事比取缔不洁语言更应注意, 因为可耻的语言轻易出之于口,即导致可耻的行为。
同样, 也不要让他们看到不好的图画或戏剧。
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 勿令耳濡目染。
那么, 良好的习惯怎样培养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 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 个因素: 一是天性, 二是习惯, 三是理智。
其中习惯是最重的。
良好习惯的形成就是在日常言行活动中, 让他们最先遇到美好的东西, 经常接触好人好事, 并让他们身体力行, 反复练习。
久而久之, 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自然形成。
“习惯成自然”这句谚语, 在西方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
五、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地位亚里士多德在幼儿教育思想方面既吸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 又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成果, 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例如, 胎教思想、心灵白板说、教育遵循自然说、和谐发展说、教育年龄分期说, 注重幼儿道德习惯培养等, 对西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 其中不少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