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学
摘要:“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
政治要在教学实践中力争实现生活化,让枯燥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
使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真谛和源泉。
所谓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学科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政治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思品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观察、去体验。
那么,如何使政治教学走向生活化?
一、要树立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政治课教学的现状,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以灌输、抽象化、规范化为特征的教学理念。
树立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
生的意念,把学生作为培养的主体,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和人格的提升;其次要树立学生参与教学的理念,教育应扎根于学生的实践,了解学生的生活,使政治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再次应该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性的,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要创设生活化地情境。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学科产生亲切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并适时的参与,鼓励,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个性的自我完善,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目学生的情怀。
一句平常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如果我们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切入口,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主动权,体验政治学科的魅力。
如现在的青少年的消费观不
正确,花钱大手大脚,可谓是“父母赚钱,孩子花钱”,花父母的钱不心疼。
教师对此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消费的情境,让学生去商超购物,要求他们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完成具体任务,在消费中遇到不合理的现象时让他们独立解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也能使他们明白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最有成效的就是真情体验。
比如,在教学“竞争?合作?”一框之前,我们首先在班上建立了若干个活动小组,并收集学生身边关于竞争与合作的例子,亲历具体的生活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三、内容要生活化。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生活化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生活化的知识,真正达到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的教学目的。
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
作为教师,不要让学生仅仅成为一个听众,而是要让他们多看
多做,将教学内容寓于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走向生活,使课堂贴近生活。
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模拟生活,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
教材是沟通学生和知识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但是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知识可以为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补充。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总之,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生活化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生活化的知识,真正达到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