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辅导材料(含答案) (1)

法理学辅导材料(含答案) (1)

法理学辅导材料(含答案) (1)法理学辅导材料一、分章练习二、综合练习分章练习第一章法学导论选择题1.关于法律的学问,在我国先秦时期被称为( A )A.刑名法术之学B.律学C.法学D.经世之学2.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C )A.法学不仅需要研究法律本身,还要研究法律现象的规律B.法学体系的具体表现就是大多数法学院中的课程设置体系C.树立社会正义是法学的初级功能D.我国在1990年代之前法理学这门课一直被称为法学基础理论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中国古代的律学实际上是注释法学B.现代汉语中上的“法学”和“法理学”一词是近代由日本输入中国的。

C.一般认为,法学体系包括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和边缘法学D.法理学是研究法律的共同性和一般性问题的理论法学第一章法与法律第一部分内容分析一.法(法律)的含义二.关于法与法律的概念的争议三.法律的特征六个要点:(1)法律的规范性: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2)法律的国家意志性: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法律的创制包括制定和认可两种方式;(3)法律的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法律是由国家按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的普遍性:效力对象的普遍性和效力的反复性(5)法律的程序性:法律是强调程序、规定程序和实行程序的规范(6)法律的可诉性:法律可以作为人们起诉、辩护、裁判的依据四.法律作用的含义和区分五、法律分类第二部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下同)1.下列关于“法”、“法律”的含义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C )A.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中国古代“法”字解释为“刑”。

B.欧洲大陆国家的民族语言中,大多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法”和“法律”。

C.《管子·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此乃“法律”作为独立合成词的开始。

D.拉丁文中的“Jus”,不仅指“法”,而且指“权利”、“公平”、“正义”等义。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是( B )。

A.法律对全社会具有约束力。

B.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C.法律具有规范性。

D.法律具有客观性。

3.法律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国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B.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

C.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D.规范性。

4.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差别是通过( D )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

A.思想。

B.信仰。

C.道德观。

D.行为。

5.法的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

这表明法律具有( A )。

A.普遍性B.连续性C.强制性D.程序性6.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合成词“法律”,是从( C )开始的。

A.管子B.唐律C.清末民初D.当代中国7.西方法学界,有学者将自然法与实在法区分开来。

在他们看来,自然法是指( B )。

A.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体的法律规则B.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C.法学家们的学说D.宪法中规定的内容8.法之所以具有特殊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在于法是( B )。

A.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C.上层建筑之一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适用的绝对性B.一个国家的法律可以适用于一国的所有领域C.法律的普遍性并不是指法律调整的对象的无限性D.法律的普遍性意味着同样案件同样处理10.保证法律实施的是( C )。

A.社会舆论B.宗教信仰C.国家强制力D.人们的觉悟11.法的普遍性是法的( A )的派生物。

A.规范性B.程序性C.强制性D.国家性12.不属于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C )。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经济作用D、强制作用13.法要作用于社会关系,必定要通过对( A )的调整。

A、人的行为B、人的思想动机C、人的情感体验D、人的思维14.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使法律对( C )产生影响。

A、他人的行为B、个人的行为C、一般人的行为D、犯罪者的行为15.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 A )。

A、人的行为B、人的思想动机C、社会关系D、人的情感体验16.法的规范作用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B )。

A.教育作用B.维护社会和平C.强制作用D.预测作用17.根据法律规范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可以将法的指引分为( D )。

A.个别指引和规范指引B.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C.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D.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18.“有关罗马国家的法为公法,有关私人的法为私法”。

这句话出自( B )。

A.西塞罗。

B.乌尔比安。

C.恺撒。

D.阿奎那。

19.实体法和程序法是根据( D )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A.法律制定的主体B.法律的效力C.法律的表现形式D.法律规定的内容20.按照法的创制与表达形成的不同,法可以分为( C )。

A.根本法与普通法B.实体法与程序法C.成文法与不成文法D.一般法与特别法21.特别法是指( D )。

A.宪法B.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C.在国际范围内的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或者对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律D.在一国的特定地区、特定时期或者对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律22.以下哪些法律属于私法?( B )A.宪法 B.民商法C.刑法 D.行政法23.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是按照( C )对法律进行的分类。

A.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B.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的不同C.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不同D.法律的适用范围的不同24.“恶法亦法”这一名言应该体现了哪种法学流派的观点?(B )A.自然法学B.实证分析方法C.法律社会学分析方法D.历史法学25.“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一名言应该体现哪种法学流派的立场?(C )A.自然法学B.分析实证法学C.法律社会学D.历史法学26.法律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模式以此指导人们行为的属性是( B )A.法律的普遍性B.法律的规范性C.法律的可诉性D.法律的程序性【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下同)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法的规范性是其普遍性的前提和基础B、法的普遍性是其规范性的前提和基础C、法的普遍性是其规范性的发展和延伸D、法的规范性是其普遍性的发展和延伸2.古代汉语中的“法”,就其词源看,有以下含义( ACD )。

A、明断曲直B、权利C、公平D、与“刑”通用3.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基本特征,表明( CD )。

A、法具有概括性B、法具有程序性C、法具有国家意志性D、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之一4.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有( BD )。

A、自然形成B、制定C、默许D、认可5.法的特征包括( ABCD )。

A.规范性B.普遍性C.程序性D.国家意志性6.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 BCD )。

A.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B.国家意志即法律C.法律是唯一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D.法律的强制性贯穿在法律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中7.法律的规范性包括( ABC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强制作用D.统治作用8、“法律不是万能的”是因为( ABCD )。

A.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它的调整范围不是无限的B.法律的某些特性,如抽象性、稳定性、滞后性、普遍性等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之间存在矛盾C.法律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惟一手段D.法律所要适用的事实有时难以确定9、法的社会作用包括( ABD )。

A、维护秩序B、社会整合C、预测作用D、解决纠纷10.关于普通法与衡平法,表述正确的是( ACD )。

A、普通法与衡平法是英美法系主要的法律分类B、普通法与衡平法是大陆法系主要的法律分类C、衡平是作为对普通法的修正和补充而出现的D、普通法与衡平法均为判例法11.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法的一般分类。

( CD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C.公法和私法D.普通法和衡平法12.法与国家的关系是(AC )。

A.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解释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B.法的适用范围以国家主权为限,对国家领域内一切人或组织有效C.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法体现了每一个国民的意志13。

下列有关法的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BCD )。

A.历史上的一切法的规定都是明确、公开的B.法是司法机关办案的主要依据C.法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D.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的形式出现的14。

行政法作为公法,其原因是( ACD)。

A.行政法体现了权力与服从关系B.行政法体现了公民的意思自治C.它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关系D.不体现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15.下列有关法学思想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 BC )A.自然法学主张法律与道德的分离B.实证主义法学的法律概念是“实然法”C.社会学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强调法的社会效果D.经济分析法学运用法的价值分析方法16.法律的可诉性特征是指( ABC )A.法律可以作为人们起诉的根据B.法律可以作为人们辩护的根据C.法律可以作为人们裁判的根据D.法律可以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三、论述题1、论述法律的规范性及其规范作用。

2、论述法律的可诉性特点及其意义。

3、论述法律的程序性特点及其意义。

4、从法律的基本特征分析法律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第三章法律渊源第一部分内容分析一.法律渊源的类别二.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对这一表格,作以下说明:(1)不考虑军事法律的立法主体,中央层次的立法主体包括第1、2、3、4行所列的国家机关,地方层次的立法主体包括第7、8、9行所列的国家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是狭义的法律。

(3)并不是所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都有立法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也不是所有的地方人民政府都有立法权,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4)“较大的市”包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其中,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可以根据授权制定一种特殊的地方性法规,即经济特区法规,经济特区法规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

1980年以来,已先后建立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和海南省5个经济特区。

国务院1984年12月5日发文,批准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青岛市、无锡市、淮南市、洛阳市、重庆市;1988年3月5日批准宁波市;1992年7月25日批准邯郸市、本溪市、淄博市为“较大的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