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及总复习深度思考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习题及总复习深度思考题(附答案)

必修五现代文部分编写:卢佳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冲本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对现状很满足,对统治阶级也是拥护的。

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没有像一般草莽英雄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委屈忍辱,逆来顺受,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对黑暗政治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林冲最终起来反抗,关键是一个“逼”字。

高俅及手下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林冲的性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

例如: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后被调到草料场,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

生命已危在旦夕,却仍在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

②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过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的方面。

但是,当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在山神庙林冲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林冲威猛之中迸发出了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

③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做事很细致;草厅被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占据主动。

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2.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答案: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

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他,他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佑”。

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绝不会给他一条生路。

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黑暗政治的道路。

3.课文当中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坏境描写的手法,分析这两种手法在刻画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①细节描写。

如开头细致地描写了陆谦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引出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又如林冲在草料场的一系列行动,叙述得非常详细。

既表现了林冲细心缜密的性格,又说明草料场起火并非林冲疏忽所致,自然揭示出陆谦等人的借刀杀人的阴谋,使情节发展具有合理性。

再如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为“逼”林冲奋起反抗,手刃仇敌提供了行动的前提。

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②环境描写: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起到一定的作用。

风雪为人物的活动渲染气氛。

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那雪“越下得紧”,烘托出高潮的来临。

同时,风雪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风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洞悉高俅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

风雪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装在套子里的人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哪些套子?小说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答案:套子:生活上: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

“他的卧室很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思想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者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的事,虽然跟他毫不相关,却惹得他闷闷不乐;他那种谨慎、多疑,压得别人喘不过气;他整天战战兢兢,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手法:⑴夸张:①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②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

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⑵讽刺:①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②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

2.造成别里科夫之死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①个人原因:(1)因为“结束了预想的婚事”,生活对他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他悲痛、伤心过度而死;(2)这样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时就战战兢兢地活着的别里科夫,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怕……漫画事件只是使他“难堪”,而这件事却使他“无地自容”,因此恐惧而死;(3)他“满心害怕和憎恶”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满恐惧,“通宵做噩梦”,他想挣脱孤僻的“套子”要结婚,结果未婚妻的哥哥柯瓦连科摔他,未婚妻华连卡笑他,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对社会生活感到无比绝望,最终杀死了自己。

②社会原因: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别里科夫最终成为了反动套子的殉葬品。

咬文嚼字1、作者为什么强调要“咬文嚼字”?作者的“咬文嚼字”给我们在理解和写作中带来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①文学借助文字表现思想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②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

2、怎样看待“好读书,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不同的见解?答案: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说“木叶”1.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和“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答案:“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文章借说木叶而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如“梅”“柳”“草”等。

回忆搜集以前学过的古典诗歌,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

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

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它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柳: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又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