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经典名著选读课堂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科学与误实
历史与个人
个人与结构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福柯《疯癫与文明》
如何读经典?
一、四个原则:1.有关“知识”的问题 2.要有批判意识与学术关怀 3.多元化的学术倾向 4.鼓励理论性思考和对争议问题的讨论
二、读经典的思路:1.学术渊源与思想背景 2.方法论基础: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唯名/唯实实证与反实证3.理论建构的逻辑:核心的概念、基本的理论假设、理论的模型与内在逻辑、理论的效度、理论有效性与局限4.回到经验世界: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社会学理论分阶段:经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当代社会学
三、社会学经典名著的分类:
1.通过社会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工具来具体分析某个社会事实以贯彻和检验其方法论准则.如《自杀论》
2.探讨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
如《社会分工论》
3.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
4.理论建构《社会的构成》
5.提供解释社会的核心概念、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定量研究:理论假设如何来?
1.来自于理论
2.来自于文献综述(前人错了或者偏颇)
3.基于个人的经验事实的判断(预
先的调查)
理论的概念与特征:
理论简单说就是对“具体情况”或“社会事实”的抽象与概括。
理论是概念、命题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研究假设必须具备2个或以上的概念或变量的命题:1.提出问题并形成理论观点 2.假设 3.证实/证伪 4.修正、推翻、重建理论
社会事实范式
社会释义范式
社会批判范式
社会行为范式
“理想类型法”
理论的发展阶段与核心议题:
理论的二元性对立与整合:逻辑一致与悖论
经典时期:情感与理性、人性与秩序、理论与情感、唯名与唯实、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现代时期: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个人与社会、结构与行动、使动性与能动性、能动性与结构、心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科学与常识、唯意志论与反意志论
当代时期:消除二元对立,社会学转向:文化转向、身体转向、空间转向、语言学转向、历史学转向、全球化转向、感性转向
中国社会的不平等是结构性不平等。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如何可能
——行动与秩序:有关行动与秩序的预在假设
——行动与结构: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
——人性与秩序(社会如何可能)
1.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唯名论唯实论
2.理论与实践关系:反思性
3.宏观与客观
4.行动与秩序
5.主体与客体
6.科学性与人文性
7.价值中立与价值相关
8.历史与现实
9.唯名与唯实
10.整体与方法
11.微观与宏观
12.人文与自然
13.实证与反实证
社会唯名论:
1.只有个别的事务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现个别事务的名称。
2.否认了一般的客观存在性,否认了概念的客观过程。
3.个别事物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只是逻辑的对象
如: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霍布斯的唯名论主张与社会秩序:专制与命令
社会唯识论:
社会才是真实的存在,强调“一般”实在性,否认人性的主体性。
集体意识与集体表征如:理性主义的国家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孔德,斯宾塞
社会事实:客观性、普遍性、强制性迪尔凯姆“集体意识”
个人主义假设:
1.人体的自主性使得社会秩序成为可能
2.模型/社会秩序是个体协商与选择的结果
3.机构或者结构是依靠行动者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4.社会是个体行动的结构,社会结构是个体与维持
强调个体的自主性与自由思考
基本观点:关注人体行为如何产生制度与制度变迁
核心概念:行动、意义、目的、动机……..
集体主义:理性主义形式的集体主义预设,强制性秩序与自由消解
社会制度先于任何具体个人和行动存在,是历史的产物,社会整体先于部分之和。
核心概念:结构、系统、文化/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结构性的集体强制力量如:新制度经济学、嵌入型理论、能力贫困论、制度贫困(结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