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Ⅰ项目介绍(一)项目背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本技术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积累近20年的临床经验而探索出来的。

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肩痛穴”,针刺该穴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90%。

1.方法简介“肩痛穴”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2寸,偏外1寸。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

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2.适应症与禁忌症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对合并有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妇科的痛经、精神病患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主要针对妊娠期的患者。

3.治疗原理肩痛的发病原因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

(1)促进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我们认为炎性反应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肩关节周围的组织粘连,引起其组织细胞因子、生化介质、炎性物质、免疫反应细胞等浓度的变化,诱导痛觉过敏和神经受损,产生严重的关节疼痛,并活动加重。

针刺肩痛穴可以从整体进行调节使机体失衡状态逆转,不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排泻,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产生弹性避让和维持正常神经传导功能。

当局部肩周组织粘连或形成斑痕时,则会发生淤血、水肿、缺血而形成恶性循环。

平衡针法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因此临床获得较好疗效。

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有时局部取穴反而使患侧疼痛加重,病程迁延,考虑与肩关节周围组织渗出、水肿、炎症性变的加重有关,取健侧则可避免这一矛盾。

在临床实践中取健侧肩痛穴不但可以消肿止痛,减少渗液,而且可以加强新陈代谢、调整生理功能,进而具有松解粘连、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因此肩痛穴对肩痛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无菌性炎症性病变,疗效满意(2)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引起肩痛的原因,主要导致肌肉疼痛、痉挛、粘连,松解组织粘连、减少不良刺激,对于缓解疼痛十分重要。

平衡针刺肩痛穴,通过针刺神经的强烈针感而引起局部肌肉的伸展和随后出现的反射性肌肉松弛而使肌肉痉挛得到松解,提高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皮肤神经感受器的神经传入,输送信息,促使受累的神经复苏功能恢复。

因此,临床上不能盲目认为局部按摩组织粘连,痉挛可以松解,我们在肩痛患者中发现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越在局部治疗症状越加重,尤其疼痛,功能受限,作为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肩痛与肩关节局部代谢发生障碍,使血液及淋巴的回流受阻,导致在关节周围如关节囊、肱二头肌腱长头及喙肱韧带发生退行性痉挛有关,这种痉挛长时间发展下去,从渗出液、细胞浸润继而出现纤维化,限制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实际上,从解剖学上的特点,其周围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平衡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及神经节段,这对调节本病是十分有效的。

(3)镇痛及提高组织痛阈针刺肩痛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提高组织痛阈来实现的。

在临床实践中,肩痛患者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致痛物质5-羟色胺(5-HT)等的大量生成和释放,而止痛物质β-内啡肽(β-EP)的减少,疼痛越来越重,功能活动严重受限,平衡针法可以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促进致痛物质的排泄、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

肩痛穴位于足三里偏下2寸,针刺神经都是腓总神经支配的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与足三里有许多共同的性质。

目前研究表明,足三里对人体许多系统有明显调节作用。

能使三磷酸腺苷酶、单胺氧化酶以及5-羟色胺等单胺物质含量增加,从而提高痛阈,加强镇痛效果。

肩痛穴对肩痛患者疗效显着,我们对病情、年龄基本相同的100名肩痛患者用随机法分为二组。

一组用传统穴,一组用肩痛穴,10天为一疗程。

一疗程后比较,肩痛穴治疗组优于传统穴治疗组,肩痛穴组优良率%,传统穴组优良率%。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肩痛的软组织急性无菌性炎症是肩痛的根本病理,肩关节囊粘连是无菌性炎症后期的病理改变。

平衡针灸,既具有镇痛作用,又可间接地松解粘连,其具体原因在于肩关节周围附着肌腱较多,而肌腱处神经末梢丰富,血管少、血液循环差,肩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受风寒和反复产生的一种广泛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患处疼痛而活动受限,炎症代谢产物吸收缓慢,久而久之,产生广泛粘连,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其主要是炎症性反应。

平衡针灸在这一点上具有优势,即消除炎症,是治疗本病的根本。

4.临床技术操作(1)药品及器械准备: 29#3寸、弹性良好的不锈钢毫针,消毒备品等。

(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肩痛取左侧穴位,左侧肩痛取右侧穴位。

(3)消毒:常规消毒患者的针刺局部及医者的双手。

(4)进针:快速进针,针尖直刺1寸左右,行提插手法,以泻为主,使患者出现局部酸胀麻木感,并有向足背方向的触电样放射感。

(5)出针:快速出针,并以消毒后的干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3秒内完成1次针刺过程。

疗程: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1疗程。

5.技术要领(1)取穴要准确;(2)进针要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内;(3)针尖要刺在腓浅神经上,以患者出现局部酸胀麻木、并有向足背方向传播的触电感为宜。

6.注意事项(1)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消毒要严格、彻底;(2)针刺前必须检查针具的质量,严禁使用有质量问题的针具,以防弯针、断针的发生;(3)针刺后嘱患者避免肩关节的剧烈活动。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

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Ⅱ参考资料(一)肩痛症综述肩痛,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属中医“肩凝症”、“肩痹”等范畴,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而且疗程长、见效慢,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

1.病理定位肩痛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其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盂肱关节囊,肱二头肌长头腱及腱鞘、肩袖(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及其肌腱)、肩峰下滑囊、肩锁关节及喙突等。

常常是先出现局部的无菌性炎症改变,使局部功能受损,周围组织代偿,若代偿过度,加之炎症介质的影响等,可使无菌性炎症广泛化而最终导致肩痛的发生。

2.病理原因(1)劳损某一外力,其大小虽在肩部软组织承受范围之内,但若长期,周而复始的作用于肩周局部就会引起肩周软组织的疲劳性损伤,表现为充血、水肿、渗出,继而出现滑膜增厚、韧带挛缩、软组织间粘连等病理改变。

(2)寒凉经动物实验观察:肩周局部受寒受凉后,初期出现微血管收缩、扩张,再收缩、再扩张,致使微血管充盈壅滞,血液循环受阻,并且有软组织增生,肌纤维紊乱松散,灶性肌纤维缺血性收缩。

后期渗出物被部分机化,肉眼下见到肌腱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等病理改变。

(3)外伤肩部组织在瞬间超强度外力下导致急性损伤,此时渗出、变质等急性炎症的表现较为突出。

一旦某一局部出现上述损伤,则使整个肩关节保持功能态的平衡能力就出现薄弱环节,使损伤范围可能继续扩大,导致炎症的泛化,并最终引起肩痛的发生。

此外,因局部损伤引起的疼痛及功能受限,使肩部活动受阻,血液循环不良,炎性物质不能及时清除,也是导致无菌性炎症泛化的重要因素。

(4)退变中老年人肩关节退变可表现为肌肉、韧带松弛、老化、钙化,失去弹性和韧性,骨质疏松,肩袖滑膜面的部分纤维发生断裂、磨损、出血、粘连,肩关节囊损伤机化、粘连、挛缩,肩峰下滑囊壁增厚,囊内滑液分泌减少,从而产生粘连性滑膜炎或肌腱炎等肩周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挛缩、粘连、功能障碍等。

(5)不当治疗及不当锻炼平衡针灸学对肩痛的早期治疗持不同观点,认为在肩痛性水肿期给予各种局部治疗,往往加重局部的炎症和水肿,延长治愈时间,不当锻炼也可加重局部无菌性炎症,致病情恶化,这是因为肩痛早期病理变化以充血、渗出为主,过早地进行局部治疗如理疗等,或过早地进行功能锻炼,会加重局部的充血及渗出,使水肿更加明显,继而水肿组织作为机械性刺激及炎症介质作为化学性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的加重,更易造成肌肉痉挛,局部渗出物质吸收不完全,加速疾病的进展。

3.病理机制肩痛的早期主要病理部位在关节囊、肌腱和韧带,表现为肩关节囊的收缩变小,关节腔内滑膜充血,绒毛肥厚增殖,使关节腔容量狭小,肩周软组织充血、水肿。

炎性致痛物质的产生、积聚作为化学刺激,及水肿组织的压迫挤压形成的机械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继而引起肌肉持续性痉挛,加重局部循环障碍,影响炎性代谢产物的清除,使疼痛加剧。

此期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肩部活动受限是因疼痛而害怕活动引起,软组织粘连及关节挛缩因素相对次要。

肩痛后期,主要病理变化除有早期的上述表现外,还出现胶原纤维的退行性变,附近软组织纤维化,滑膜血管增加、肥厚及纤维化,失去弹性,质变脆,易撕裂。

肩袖肌如冈上肌、肩胛下肌等肌腱也纤维化、短缩、失去弹性,使肩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

肩峰下滑囊壁增厚,滑囊腔粘连消失,失去其润滑作用,肱二头肌长头腱及腱鞘炎使肌腱下端消失不见,而余下的上端则粘连固定于结节间沟处。

关节囊的挛缩、肌腱短缩、滑囊消失、软组织间粘连,均限制肩关节的活动,表现为各个方向上的运动受限,此期患者因炎性渗出好转使疼痛并不明显,而以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