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建议】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 种常见地貌;
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有课标无教材,教学中要明确课标要求:
① 3~4 种是个大类的概念,可理解为是典型的,又是山东本土的,如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山岳地貌等。
②描述所识别的地貌:对某种具体地貌,应达成三个层次的要求⑴名称;
⑵理由(特点);⑶可以拓展到成因,但不是重点。
③说明这些地貌主要特点:对某一类地貌,应达成的能力要求是,能够说明这一类地貌的共性特征。
老师建议:按人教版讲授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及山地、河流地貌,否则无法正确认识、分析地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心智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对探究新知有很大的兴趣。
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外
力作用,但学生对于具体的地貌形态特点描述知之甚少,不能系统的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入手,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铺垫该类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原因,使学生明白前因后果;通过读图、资料,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分析,自主得出描述地貌特征的方法,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
2.运用图片,描述所识别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看视频,培养学生用图说话、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内合作分析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描述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图表导学法、案例探究法
学法:读图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
2.
上述风成地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主要分 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纬高山地区多冰川
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型谷、冰碛丘陵等;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
学生总结、填表。
读图、看材料,小组讨论回
答。
布在哪些地区?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 些地貌?
3.描述他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
【对点练习】
【合作探究2】山岳地貌
材料一: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
山断块山、火山等。
材料二:山岳地貌景观图
提高学生读图、分 析和归纳能力;提 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 力和小组合作的能
力。
材料三:阿尔卑斯山脉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早在1.8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北大西洋扩 张,南面的非洲板块向北面推进,古地中海 下面的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向上拱起,由此 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 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
阿尔卑斯造山 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 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 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 平状的平卧褶皱。
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 构造的典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展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表达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想思考问题。
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的引导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和深入,这方面我还需要加
强。
在描述地貌特点之前,要给学生讲明白地貌的形成原因,只有搞清楚前因后果,知识才会牢固,不然学生只是糊里糊涂机械地记住了地貌的特点。
【板书设计】
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
风蚀地貌(雅撞ft岩石底部
一、风成地貌丹)
风积地貌
风携带砂砾
风速减弱沉积
位置、作用、地势或形状
褶皱山:挤压、连绵起伏
断块山:抬升、陡峻
二、山岳地貌火山
位置、类型、地势、形态
下窄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