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学生观的演变和更新
一、学生观的历史演变
(一)传统学生观简述 (二)现代学生观的确立及其发展
(一)传统学生观简述
中国哲学史上,不同的教育观: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性善论; 荀子:性恶论; 告子:人性无分善恶; 杨雄:人性有善有恶,关键在于学习。
西方的观点: 奥古斯丁:“原罪论”、“赎罪论”、“禁欲说”; 洛 克 :“白板”论、“知识归根到底导源于经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良安南社区开辟“英语角”喜迎奥运。
第三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校教育
学生主要生活在由学校、家庭、同辈群体以及社会文 化生活构成的多重世界之中。
——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同辈群体生活 ——邻里、社区 ——社会文化生活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感性与感情 自由与放松 个体性与特殊性
•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 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相当于乳婴儿期,这一阶段是智力与思 维的萌芽阶段。
•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相当于学前期。儿童头脑中有了事物的 表象,而且能用词代表脑中的表象、他们能进行初级的抽象,能理解和使用 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
第二节 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特征
• 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这 种成长包括很多具体的相互影响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两个相 辅相成的方面。
•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与特征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矛盾到统一、 由量变到质变的成长、完善过程,这个过程 可以看成是若干个前后相联的阶段。
现代哲学思潮
代表: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观点: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
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 题。 要求: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个性化的教育、 主动发展的教育。
二、 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涵
现代学生观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人 (二)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未成年人 (三)学生是一个有着独特精神世界的人 (四)学生是一个有着特定责权关系的人
2) 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 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 经验,主动学习。
新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蒙台梭利 观点:强调必须要热爱、信任、尊重和理解儿
童,把学生作为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
新传统教育思潮
主要构成: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 影响:为学生重新树立了对立面——成人(教
师)、知识(教材)和社会等,从根本上 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儿童中心思想相对立 。
验” ; 赫尔巴特:把对儿童的约束与管理看成是进行教学
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
传统学生观主要特征: 压抑学生的天性 否认学生的主体性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 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
(二)现代学生观的确立及其发展
产生的历史渊源 : 佩拉纠 (神学家):“反原罪说” 人文主义者 :主张自然人性观,主张个人多
•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认知结构 中已有了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在作更深理解时,他们需要实际经验 作支柱,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来进行逻辑推理。
•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儿童的 思维特征表现为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等。
• 一般说来,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3)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 (二)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与特征
•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反言之, 促进个体社会化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 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 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 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 维持和复杂,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方面和谐发展,认为教育就是 保护人自然潜能之自由、自发 的发展
夸美纽斯 :
1) 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父母、教师、学校乃至国家都应采 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求知 的欲望;
2) 选择实际有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3) 注意教学艺术。
卢梭 :
1)《爱弥尔》中,提对教师进行干涉或限制。
第八章 学 生
第八章 学 生
【重点】现代学生观的确立及其内涵;学生的生活 世界;学校教育如何处理与学生生活环境的关系,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难点】 学生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学生的生活环境 与学校教育的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学生观的演变与更新 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特征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校教育
理智与理性 强制与控制 社会性与一致性
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理性与非理性 控制与自由 社会化与个性化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与学校教育
学校生活
代表主流文化 权威与不平等 相互竞争 有限表达
同辈群体生活
青少年亚文化 民主与平等 互相合作 自由表达
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 学生的社会化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十分密 切的关系。学校教育更是一种有组织、有 计划、有系统的社会化过程。
世界海拔最高的小学——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完小举行庄严 的升国旗仪式
• 一般而言,个体社会化包括儿童社会化、 青年社会化、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这个过程从社会化本身的性质与水平来说, 又可划分为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两个 不同又相连的阶段。其中,学生的社会化 过程主要完成的是个体的次级社会化。
• 所谓初级社会化,是是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成为社会一 员的第一步,是个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次级社会 化的基础。
• 次级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所形成的一般化自我的基 础上,进一步对某种特殊社会角色或专门化的活动的认同, 进而形成某种特定社会角色的自我。
• 当然,次级社会化并不能完全解决个人一生的社会化 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个体越来越需要通过终身教育,以 实现继续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