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平衡》说课稿

《力的平衡》说课稿

12 《力的平衡》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三级主题: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二)教材分析
《力的平衡》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内容,本课题安排了“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两方面内容,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程序来编排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是牛顿第一定律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的延伸,是从合力为零的角度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为后续学习压强、浮力、杠杆以及高中阶段共点力平衡作了准备。

二力平衡是分析力学问题的重要依据,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生活中平衡现象到处可见,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已学过惯性定律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且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依赖直觉经验,学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拉某物体匀速运动,认为向上运动时拉力大,向下运动时拉力小;速度大时拉力大,速度小时拉力小;水平推物体没推动时,认为推力小于阻力等,这些都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知道平衡力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领略物理的简洁之美,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分析生活中平衡物体的受力情况,体会物理知识的价值。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

难点及突破策略: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画物体受力示意图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实例分析、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参考范文1)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人象大战”、匀速行驶的汽车
设疑:僵持的绳子和匀速的汽车受到了外力,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有矛盾呢?(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起认知冲动。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力的平衡
教师指出:现实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很多。

请大家举例,并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举例:桌面上的物理课本、悬挂的电灯、匀速运动的电梯等。

投影上述物体,并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画物体受力示意图,得出: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时的物体受到的力互称为平衡力。

教师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它是最简单受力平衡形式。

(这样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2.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两个力要满足怎样的条件,物体才能平衡呢?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小组交流探究方案,设计记录表格。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说出实验步骤。

器材:两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带孔的硬纸板、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钩码、刻度尺、剪刀等。

(这里将书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用了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在硬纸板四周的不同位置打了六个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任选择两个受力点。

这样,一方面使实验操作简便,同时增强了实验的全面性。


【进行实验】按照每小组2人进行分组探究。

具体做法:将两端带有挂钩的细线按照自己的想法,一端钩在带孔的硬纸板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用钩码来拉。

二力平衡的条件中的“等值”、“反向”很容易得出,对于“共线”、“同体”引导学生采取以下活动:
画一画:纸板平衡时,用刻度尺将两个力的作用点连成直线,观察拉力方向和所画线的位置关系。

旋一旋:把纸板旋转一小角度,观察纸板上两个力的方向(此时仍“反向”,但不“共线”),松手后观察纸板的位置变化,进一步体会“共线”这一条件。

剪一剪:用剪刀将处于平衡的硬纸板剪开,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根据各小组的实验进程,适时地进行指导,使全体同学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巡视中注意收集操作中的典型问题,以待交流总结时集体矫正。

【分析论证】交流探究成果,开展小组互评。

小组展示实验过程,说出本组分析论证过程,得出结论。

其他小组点评,形成共识:
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演示: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

分析: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重。

演示:在水平木板上测滑块的滑动摩擦力。

分析: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需要指出的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反映的是弹簧受到拉力的大小。

上述两个实例中都涉及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教学中可以通过画物体受力示意图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目的: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方法,发展能力,体验乐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当堂检测,拓展提高
(参考范文1)
(四)课堂小结,感知内化
(参考范文1)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书面作业:
必做:题目选自于教材的课后作业。

选做:如图所示,支架上固定一铁球,请画出支架对铁球施力的示意图。

(杆对物体施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


2.实践作业:
课堂上我们对“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你认为这样的改进有什么好处?你还有哪些改进?动手试一试。

上述作业的设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参考范文1)
六、说评价分析
(参考范文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