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打造中层管理者完美执行力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後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
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加快、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中层的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企业中间层理解并组织实施的能力。
相对于决策层定位於"做正确的事"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应该是"做事正确":相对於操作层员工"做事正确"的定位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又应该是"做正确的事".一句话:中层经理人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
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挢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
企业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认可,需要得到中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
如果企业全体中层队伍的执行力很弱,与决策方案无法相匹配,那麽企业的各种方案是无法实施成功的。
大部分管理者都乐于布置任务,做决定,但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却都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得以执行。
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
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滞後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企业中间层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包括:在决策层面前说的话拥有相当的份量,使已有决策方案发生"自我取舍"现象;虽然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热情,有令人佩服的企业利益立场,但是在执行方案时缺乏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尽管是尽心尽力,但由於缺乏实施方案中人事之间清晰的操作介面,时有大失水准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度"上:高度: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後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
速度:企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当中,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画的执行速度。
力度: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的虎头蛇尾,没有成效。
提高中层的8项能力中层经理人不论是作为一名执行者、还是一名领导者,都必须通过别人来完成任务。
要做个"服众"的经理人,应该有意识地提高以下八项能力:领悟能力:做任何一件事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上司希望你怎麽做,然後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力没少出、活没少干,但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要清楚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并且会事半功倍。
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画表,一一分配部属来承担,自己看头看尾即可。
把眼光放在部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明天、後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画上。
在计画的实施及检讨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
要清楚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於创造80%的业绩。
指挥能力:无论计划如何周到,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仍然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了使部属有共同的方向可以执行制定的计画,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
指挥部属,首先要考量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
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
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是部属能够自我指挥。
控制能力: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画落实。
虽然谈到控制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然而企业的经营有其十分现实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
但是,控制若是操之过急或是控制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控制过严使部属口服心不服,控制不力则可能现场的工作纪律也难以维持。
要清楚最理想的控制,就是让部属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
协调能力:任何工作,如能照上述所说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计画、再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主管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
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画的完成。
要清楚最好的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共蠃。
授权能力: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高级经理人不能象业务员那样事事亲历亲为,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
孤家寡人是成就不了事业的。
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要清楚一个部门的人琢磨事,肯定胜过自己一个脑袋琢磨事,这样下属得到了激励,你自己又可以放开手脚做重要的事,何乐而不为。
切记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判断能力:判断对於一个经理人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需要主管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就要求洞察先机,未雨绸缪。
要清楚这样才能化危机为转机,最後变成良机。
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大学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很不一祥的,它要求大家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新迈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认真想一想,有没有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要清楚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领导力更需提升一个部门经理提高完成任务执行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自身对部门员工领导力的过程。
因为要提高执行部门的执行力,不是光靠经理一人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带领部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说到底,对上提高执行力、对下就要提升领导力。
那麽,怎样才能提升领导力呢?除了提高以上八项能力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两点:1 学会用老板眼光看企业。
在老板看来,管理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人;另一件事就是降低管理成本,控制运作费用。
其实这两件事,最终是一件事,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费用,就是利润。
所以归根到底老板是看利润的,利润要从管理中来。
2 从被领导中学习领导。
在领导人看来,领导也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用人,内圈用德、外圈用才,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二是激励,解人之难、记人之功,通过正面激励,引导下属往前跑,通过负面激励,推着下属往前走。
要知道,任何领导都是从做下属开始的,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当领导。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你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领导,只要你用心学习,不管是好领导、还是坏领导,你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学到经验和教训,这对你将来当好领导是十分珍贵的。
二、高层打造中层执行力必问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老板强调的重点,却总是在执行中走样?光元公司成立于2000年,在它所处的行业中排名第三,在上海、香港、广州、新疆有四家分公司。
公司总经理张总总结了他在打造中层执行力时必问的三个问题:问题一:为什么老板良好的愿望,会执行不下去?——为员工过生日的故事老总自述:公司短短几年能够发展到300多人,我很感激这批努力而勤奋的员工。
所以我决定以后每一个员工生日时,公司都要为员工过生日,已体现公司对员工的关心与回报。
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总经理办公室办理。
但实际执行的结果是,我的办公室经理把一份所有分公司员工的生日列表放在我的桌子上,说:“张总,您要的东西我准备好了。
”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不是!我需要的是一个方案:不同的员工分别过什么样的生日,来公司一年的员工该是什么样的级别,来公司两年的员工该是什么样的级别。
我需要为这些员工过生日的一个预算和实施计划方案。
现在你给我这样一个名单,难道是让我来替你分析这些?那你们又做了什么?我希望执行的员工懂得,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过生日,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到公司的文化。
所以我的解决办法:总经理办公室每人惩罚了50元,把名单拿回去重新做方案!案例分析:老板是下级的客户!我们如何对待客户,我们就应当如何对待老板!像张总提议给员工过生日这一事件一样,如果我们每件事都要老板这样布置,讲清楚给员工过生日需要分员工级别,需要多少钱,需要如何布置环境,需要给这位员工些什么纪念品,那做老板的还不累死?也许有人说,那是上级在布置工作时不够“SMART”(清楚定义目标),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上级在布置工作时,如果出现不清楚的地方,责任在下级。
道理很简单,执行的是下级,不是上级,如果执行方不清楚,应当主动去沟通清楚,老板也是下级的客户!我们如何对待客户,我们就应当如何对待老板!所以,要求目标的量化是没错的,但是,这个量化应当是下级提出一个大致的“量化结果”与上级讨论,而不是上级完全给下级一个“量化目标”,下属照做即可!在这一点上,做为公司老板,张总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他可以要求下级在执行的时候,给他一个“结果定义”的汇报,保证自己对过程结果的控制!问题二:为什么老板强调的重点,却总是在执行中走样?——培训重点走样的故事老总自述:我对培训是很重视的,我们已经建立了员工培训体系。
我要求在培训中要重点突出,其中管理制度占40%,企业文化占40%,公司业务占20%。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公司的培训却只偏重于业务,制度和文化的培训只占小部分。
一家公司之所以能够持续,是因为有一套凝聚人心的制度和文化,每一个新人进来,是要用制度和文化来传递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而不是生硬的做。
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的重点放在文化与制度上。
案例分析:当老总强调制度与文化是培训的重点,但下级却把业务当成重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下属不把制度与文化上升到公司的“生存底线”时,制度与文化的培训就会成为形式。
有句话是,“老板的时间在哪里,公司的战略就在哪里!”公司总裁可以将很多工作授权给下级做,但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是绝对不可以授权的工作,总裁必须亲自去做,当老板强调制度与文化的培训是公司第一位的,他的时间就必须有相当多的分配在这一方面。
问题三:为什么老总在是一个样,老总不在是另一个样?——董事长吃水果的故事老总自述:我们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业绩一直不好,只有北京的一半。
四月上旬,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请我过去,我到上海分公司时公司已经快下班了。
我戴了一双白手套,带着分公司的经理挨个工位去检查卫生。
结果每一个桌子,一抹都是一手黑。
我问在场的各位经理:你们的执行力从哪里来的?连打扫卫生这样简单的制度都不能执行,怎么会有执行力?哪里会有业绩?第二天一早,我让上海分公司把所有工作全部停掉,我和大家一起打扫卫生,把每个角落清理后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