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标准练七
7.“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
下列有关“液态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2和H2O转化为“液态阳光”过程中同时释放能量
B.煤气化得到的水煤气合成的甲醇不属于“液态阳光”
C.“液态阳光”行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并应对气候变化
D.“液态阳光”有望解决全球化石燃料不断枯竭的难题
答案 A
解析“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CO2和水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煤气化是由水蒸气与碳反应生成CO和H2,煤液化可以合成甲醇,不符合“液态阳光”的定义,煤气化得到水煤气合成的甲醇不属于“液态阳光”,故B正确;“液态阳光”由阳光、CO2和水反应,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含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并应对气候变化,故C正确;根据“液态阳光”的定义,“液态阳光”有望解决全球化石燃料不断枯竭的难题,故D正确。
8.①丙烯、②乙烯、③苯、④甲苯()四种有机化合物中,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④D.②④
答案 B
解析乙烯、苯均具有平面结构,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甲烷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因丙烯(CH2===CH—CH3)、甲苯()中均含有—CH3,丙烯可以看作是CH2===CH—取代CH4中的一个氢原子,甲苯可以看作是取代CH4中的一个氢原子,由此可以判断,丙烯、甲苯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9.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B、E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之和为31,若E不为主族元素,B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C元素在大气中存在两种常见单质,D位于第三周期,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0.875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A)>r(B)>r(C)
C.D的非金属性强于A,所以D的含氧酸的酸性强于A
D.含有A、B两元素的盐溶液不可能显中性
答案 B
解析B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B为N;C元素在大气中存在两种常见单质,可知是氧气和臭氧,C为O;D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0.875倍,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0.875=7,D为Cl;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所以E为Ar,属于0族元素,最外层有8个电子,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根据A、B、E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可知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4,所以A为C;满足A、B、E 三种元素的质子数之和为6+7+18=31条件。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A为C、B为N、C为O、D为Cl、E为Ar。
A为C,其最简单气态氢化物为甲烷,甲烷不溶于水,A错误;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A)>r(B)>r(C),B正确;只有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含氧酸才能比较酸性强弱,C错误;含有C、N两元素的盐溶液可能为醋酸铵,该溶液显中性,D错误。
10.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生成1 mol O2电子转移数一定是4N A
B.500 mL 0.2 mol·L-1 K2SO3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总数为0.3N A
C.1 mol乙烯和乙醇混合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分子数为3N A
D.2.24 L NH3(标准状况)溶于1 L水中得到0.1 mol·L-1的氨水
答案 C
解析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或氯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O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化为0价可知,每生成1 mol O2转移电子数为4N A,也可以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生成1 mol O2转移电子数为2N A,故A错误;500 mL 0.2 mol·L-1 K2SO3溶液中含有0.1 mol K2SO3,含有0.2 mol K+,K2SO3为强碱弱酸盐,在水溶液里能发生水解,SO2-3+H2O HSO-3+OH -、HSO-3+H2O H2SO3+OH-,阴离子数大于0.1 N A,因此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总数多于
0.3N A,故B错误;1 mol乙醇和1 mol乙烯分别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都是3 mol,所以1 mol 乙醇和乙烯的混合物充分燃烧消耗的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3 mol,消耗氧气的分子数一定为3N A,故C正确;氨气溶于水后,溶液的体积不等同于溶剂的体积,故溶液的体积不是1 L,则氨水的浓度不是0.1 mol·L-1,故D错误。
11.室温下,甲、乙两烧杯均分别盛有5 mL pH=3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水电离出的OH-浓度:c(OH-)甲=c(OH-)乙
B.向乙烧杯中加水稀释至pH=4,溶液的体积10V甲>V乙
C.若将甲、乙两烧杯分别与5 mL pH=11 NaOH 溶液反应,所得溶液pH:甲<乙
D.若将甲、乙两烧杯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的c(H+)=c(Cl-)+c(CH3COO-)
答案 A
解析酸溶液抑制水电离,由于两种酸提供的氢离子的量一样,对水的抑制程度一样,所以水电离出的OH-浓度应该相等,即c(OH-)甲=c(OH-)乙,A正确;醋酸为弱酸存在电离平衡,pH=3的醋酸加水稀释后pH=4,加水的量大于10倍,而盐酸为强酸,加水稀释10倍后pH =4,所以溶液的体积10V甲<V乙,B错误;pH=11 NaOH 溶液,c(OH-)=10-3mol·L-1,pH=3的盐酸,c(H+)=10-3 mol·L-1,两溶液等体积的情况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为中性;pH=3的醋酸溶液,c(CH3COOH)远大于10-3mol·L-1,两溶液等体积的情况下,氢氧化钠完全反应,醋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所以所得溶液的pH:甲>乙,C错误;根据电荷守恒规律:c(H+)=c(Cl-)+c(CH3COO-)+c(OH-),D错误。
12.下列实验结果不能作为相应定律或原理的证据之一的是(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答案 B
解析2NO2N2O4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颜色变深,可以作为勒夏特列原理的依据,故A符合;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应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较,浓盐酸不是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无法比较氯和碳的非金属性;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二氧化碳都能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也无法比较碳和硅的非金属性,不能证明元素周期律,故B不符合;ΔH=ΔH1+ΔH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可以证明盖斯定律,故C符合;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电解水生成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以证明阿伏加德罗定律,故D符合。
13.锂-铜空气燃料电池容量高、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该电池通过一种复杂的铜腐蚀“现象”产生电力,其中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2O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O+H2O+2e-===2OH-+2Cu
B.放电时,电子透过固体电解质向Li极移动
C.通空气时,铜电极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
D.整个反应过程中,氧化剂为O2
答案 B
解析放电过程为2Li+Cu2O+H2O===2Cu+2Li++
2OH-,正极上Cu2O反应,碱性条件下通空气时,铜被氧化,表面产生Cu2O,故A、C正确;放电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Li+透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但电子不能在电解质中流动,故B错误;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放电时Cu2O转化为Cu,则整个反应过程中氧化剂为O2,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