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公交站台分站停靠设计及其仿真开题
公交站台分站停靠设计及其仿真开题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7期。
[8]葛宏伟、王炜、陈学武、梅振宇《城市公交停靠站规划设置方法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4年11期
五、课题分阶段进度计划:
序号
起止日期
工作内容
阶段成果
1
第1—2周
查阅资料,熟悉课题背景,了解该领域国内外发展状况。
2
第3周
继续查询相关资料,准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理工类)
设计题目
公交站台分站停靠设计及其仿真研究
学生姓名
孙大侠
学号
0612106803
专业
交通工程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交交通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仍然是绝大多数出行者的首选交通方式。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经济和民众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更有其重大现实意义。
3
第4周
完成开题报告,开题答辩。
4
第5—8周
进行交通调查,获取相关数据与资料,并完成论文的主题框架。
5
第9—12周
仔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完成论文的核心内容。
6
第13周
第一次提交论文初稿,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一次修改。
7
第14—15周
提交修改后的论文,指导老师再次审阅,修改后排版打印,毕业答辩。
1、可行性分析:首先柳泉路这一路段同一停靠站停靠线路太多(如市青少年宫站、中国银行站,其线路到达了10条),容易导致公交进出站困难,导致市民乘坐不便,该问题亟待解决。其次
2、预期目标: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进行交通问题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应用VISSIM进行方案验证比选,找出最佳方案,提高交通的运行效率。
城市的发展,使人们公交出行的次数也不断加大,多路公交车停靠在同一站点这种现象随之也出现,在商业中心区等交通集中场所较为普遍。当这类站点有6条以上公交车经过时,往往会发生前车尚未离站而后车已经进站,甚至有多辆公交车同时进站,导致多辆公交车排队继而引发交通拥堵的现象。其中张店柳泉路现象比较突出。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柳泉路的实地交通调查,找出柳泉路公交站台存在的不足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学习和研究的资料,也可以为道路施工单位提供适当的指导。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王炜,徐吉谦。《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5]郭冠英。《中途停靠站公交线路数上限的确定及驻站时间计算模型》[J]《上海公路》2000年02期
[6]曾涛沈文。《城市公交密集线路设站方式探讨》[J]。《综合运输》2011年06期
[7]杨晓光。《公共汽车交通专用道及其停靠站最佳布置方法》[J]。
从上述总结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站点单体设计方面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于多泊位之间的距离以及相应的线路停靠次序方面。另外混合交通的特有特征,也使得国外站点设计研究成果在我国的推广有待斟酌。
2、国内研究情况简介
相较于国外,国内关于公共交通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如1982年前后,长沙市开展的“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工程”工作,在公共交通调查、需求预测、线网设计优化、调度优化和网络流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近年来,随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确立,公共交通规划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国内诸多高校、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及研究生等以国内城市为依托,在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香港地区,某些路段早在十年前就尝试公交站点错位停靠,在同一站位上设置若干个上车点,每个点不超过5条线路,进站车辆根据线路的位置错点停靠,即停即开。香港公交的错位停站最长的延长数百米。在大陆,广州深圳地区率先实现公交站分站的停靠。将原来交站将一分为二,实行分站停靠。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
四、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
计算机、地观察记录材料、打印机,相关文献等。
[1]王炜、徐吉歉等,《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编著,杨晓光,滕靖等译,《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王炜。《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需要;
(2)城市公共交通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3)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需要。
二、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情况简介
国外对于公交站点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公交站点站距优化方面,1981年,加大S.C.Wirasinghe以公交运营成本与乘客出行费用作为出发点,建立了以时间为衡单位的站距优化模型,但存在参数标定难问题,实用性差;2001年,AnthonyA.Saka基于公交运营成本限制提出相应的站距优化模型。在站点选址方面,1997年tzpatrick通过对乘客问询调查、现状站点观察以及公交企业站点布设经验汇总,提了指导公交站点选址与设计指导准则;1998年,Kollaros A.George采用定性描述法对不同情况下的公交停靠站选址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了讨论,为站点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在站点微观设计方面,1999年,Maryvolme Dejeammes等通过析直线式停靠站和港湾式停靠站两种站点形式的影响与调查公交车在港湾式停靠站的停靠能力和停靠特征,对公交停靠站和公交停靠导向系统提出了改良设计方案,确保公交车辆停靠时与站点之间的间距尽量最小;2001年,Redrigo Femandez通过对公交的运行特性、上下游交叉口的交通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改进了计算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方法,为公交站点容量设计提供有力参考。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200年月日
在公交系统规划方面,胡启渊提出的对乘客直达率最大、线网的日均满载率最大、乘客的总出行时间最小、路线网络覆盖率最大、路线重复系数最低和公交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好等六个目标进行多目标规划;林柏梁等以乘客的出行时间最短和实现公交网络的资金投入最少为目标函数,从组合优化的角度,提出了公交网络优化设计的非线性0一l规划模型;单连龙等提出了用双层规划模型来描述连续平衡公交网络设计问题;王炜提出以直达客流量最大为目标,采用“逐条布设,优化成网”的思路进行线网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