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
教案
【导语】《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篇一】
【教学要求】
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指名读。
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
(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p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篇二】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指导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
2、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这里的水指的是什么水?洪水是什么样子?你见过吗?(指名说)
3、播放录相: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相。
(洪水肆虐的景象)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节
1、问:你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谈)
2、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洪水的?
自己读读第一节。
3、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4、通过朗读这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我们还知道,是因为什么?课文最后有一个成语,大家找一找。
(代代相传)
学习第四节
1、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那么洪水究竟有没有被制服呢?(制服了)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老百姓该有多么感激大禹啊!
2、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指名说)
过渡:大禹是怎样制服凶猛的洪水?继续往下把课文读完。
(自读二、三小节)
学习第二、三节
1、问:那么禹是怎样制服洪水的?治水的过程怎样?(指名答)
2、出示图1、2:禹在干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带领老百姓……)他是怎样察看的?他又是怎样疏通河道的?读读课文。
(板画千山万
水)
3、先是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5、师:在禹之前,很多人包括他的父亲,都曾治过水,但是因为没有查看水流和地形,所以都没有成功。
那么通过仔细察看,禹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治水呢?(指名说)
6、教师简笔画理清思路:要治水,最终就是要让洪水流入——(大海),而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所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板书)
7、看图:挖河、劈山容易吗?从哪里看出?再去读一读,找一找。
课文中的“九”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
8、连起来练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1、师: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一件更加令人感人的故事,想听吗?
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教师示范朗读第三节。
3、出示填空题: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指名填;齐读。
)
4、禹的儿子多大了?怎么会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
5、指导朗读。
读出对大禹的崇敬和感谢。
6、洪水被制服了,那么治水是一件容易的事吗?(学生讨论)
⑴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呀?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⑵师: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办法,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啊!
⑶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小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为人民谋幸福的那些人,(伟大),我想应该是付出的努力更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更大的那些人。
让我们读好这个词:伟大英雄
7、指导朗读。
三、小结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
四、布置作业
给大家一个建议:读一读古代英雄故事,在班级举办英雄故事会,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篇三】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
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
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
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
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
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
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
(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
2、大禹治水:
(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
(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
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
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全课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
分类精心精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所有文档经过整理后分类挑选加工,下载后可重新编辑,正文所有带XX或是空格类下载后可自行代入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