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高中美术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高中美术

《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高中美术鉴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画--《韩熙载夜宴图》。

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937年-975年)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的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

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

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

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

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

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

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

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

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

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

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

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

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

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

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

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

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

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

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

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

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

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

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

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

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

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
木三分。

与一般宴乐图比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打破时间概念,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

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幅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却安排得宾主有序,繁简得度。

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卷。

这幅图有些画面没有画出墙壁、门窗、屋顶,也没有画出光暗及灯烛,但通过人物的活动,却能让观众感到宴乐是在室内的夜晚进行,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简练手法。

犹如中国旧戏剧,不用布景,只用手势、眼神等动作让观众感到周围景物历历在目。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着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

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又简练,对器物的描写真实感强。

设色既浓丽又稳重.比例透视有法度可寻,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