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故事:那些笑死人的成都话(一)
写在前面的话:一座城,总有一座城的风景和故事,而那些流淌在成都街头巷尾的成都话,绵软中却透着那么一股子生活的气息。
有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江湖。
甭管你来自哪,到了此处,慢慢的你的语言体系中,总是不由自主会跳出一个很典型的成都话。
似乎这个语言本身,已经让你无法再用普通话来表达你的情感。
那是不是也可以由此推断出,普通话的交流,是一个基础水平的底线,而成都话,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有些地方语言,就是要这样细嚼后,才能品出藏在这些语言背后的生活智慧。
热门词汇一颤铃子
这个词特指那些性格外向、爱出众、出风头的女性,虽贬义居多,当然拿来自嘲时,又是另外一回事啦!
讲个小故事,你们就明白了。
一个小女子,看到妈妈把养了多日的鸡要杀了,急的又哭又跳,不准妈妈拿来杀掉。
结果妈妈还是该干啥干啥,就没理这事。
小女子看到护鸡无望时,止住了哭泣,到楼下一群打麻将的地方去喊妈妈:“妈,你快回家去看看,鸡肉怎么还没煮好?我已经饿了。
”周围一片大笑,谁都没忘早上这女子心痛鸡的命运时,又哭又跳的样子。
这一类小女子当属颤铃子。
成都颤铃子一般男女都有,这类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话多,爱表达,爱表现。
最后往往也是个爱操心、很热心的那类人。
如果帝都的朝阳群众生活在成都,挑头的那个肯定会被称为“颤铃子”。
热门词汇二买相因
这个词是指买到那些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好相因,就是好便宜。
感觉不是买的,跟白捡的一样。
相因一词,常见于热闹路段的杂货铺。
上面经常写着“本店即将搬迁,挥泪甩卖相因。
”进去溜溜,倒也选得了一两样生活中的小用品,只是一两年以后,还看到同样的店同样的招牌,这店是搬还是没搬呢?你这心里自有一杆秤。
靠近会展区居住的小王,本以为自己买的相因房价会随着会展经济噌噌上涨。
可最后才发现,三天两头的会展活动,周围经常进行交通管制,这咋出行还不方便了呢?倒是经常赶上会展最后一天,小王两口子,去扫些相因货,也算是小了心头之郁闷。
相因的词虽然接地气,但有的场子,永远与相因二字是绝缘体。
比如说那些高档的商场,专卖大品牌的国货与进口货的,买相因,永远不会出现在他们促销海报中。
热门词汇三挨棒棒
挨棒棒这个词,是个特别形象的词,形容就是上当受骗后的感觉。
类似的还有成都话“被烧”一词,形容的都是清醒了的顿悟。
其中,挨棒棒这个词,正如被人猛用棍子击了两下,一下子清醒了。
成都话擅用比喻,这种场景本身这种方言本身活生生的例子。
一定要到了成都,生活在这个场子,才能体会这些语言的精妙。
比如说,大妈街头遇见个卖核桃的,一试吃,味道不错。
攀谈起来,才知道是成都邛崃的,越说越亲切,也不细想邛崃本来就不产核桃,乐呵呵的买了两斤,总觉得今天的核桃很实诚,提在手上很有分量。
回到家才发现全是没法吃的“铁核桃”,根本没法吃,这肯定是“挨棒棒”。
前段时间,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价虾”事件,就是典型的“挨棒棒”,远离“挨棒棒”,真心要从少贪小便宜开始。
如今,“挨棒棒”这词不仅应用于买家,据说现在连卖家都深深受伤了。
因为关税的差异,中国人在海外,有个职业叫“代购”,就是专门帮人采购洋货。
可如今代购们也开始觉得“挨棒棒”了。
下图的代购未解之谜,写的很是贴切。
所以,只要自己是伤心了,咱都可以往“挨棒棒”上靠一靠。
关于更多好玩的成都话,下次在和大家聊。
我想起曾听成都人讲过未经考证的段子,据说当年新中国建国,开国元勋里四川大将一排排,曾投票选举中国官方语言,四川话与普通话只差一票。
讲段子的这个人,还痛心疾首的表示:“只差一票啊!要不现在新闻联播就是说四川话!”不知道所言是真是假。
但懂点成都话,来成都后肯定会更有谈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慢慢的,在这座城的我,爱上了成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