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第七版考试重点

大学语文第七版考试重点

一.
1.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刘向—国别体
2.“三窟”第一窟是冯谖在薛地烧账册,收买人心;第二窟是游说梁王制造舆论,逼迫齐王重新重用孟尝君为相;第三窟立宗庙于薛。

3.形成了冯谖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主因是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客因是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二.
1.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北宋继承了古文运动精神
2.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腐朽,但贬谪于竹楼的志士仁人们的品质境界却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价值之所在。

3.有落寞惆怅,也有愤懑不平,表面上把贬谪生活写得幽趣盎然,似颇怡然自得,实际上却是透露出落寞惆怅乃至愤懑不平的情感内涵。

三.
1.小狗包弟————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开篇所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后面叙述的小狗包弟的故事,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答:本文先从别人的一只小狗写起,然后联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小狗,写小狗包弟的来历,和一家人的关系,以及到后来被送到医院解剖室的结局,看似信笔所至,随意写来,实际上前后照应,详略的剪裁都恰到好处。

本文时间跨度很大,叙述层次上从现在到过去再到现在的跳跃,与作者的情感起伏呼应配合。

而又无人工雕琢的痕迹。

3.本文结尾处描写的“满园创伤”具有怎样的寓意?
答:指十年浩劫给作者带来的心灵伤害,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4.怎样理解本文作者所说的“心灵上的欠债”?
答:作者对社会的担忧,作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社会,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四.
1.纪念傅雷————施蛰存原名施德普字蛰存————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

2.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本文作者在回忆与傅雷的交往时,突出写了傅雷的“怒”。

第一次作者领略到傅雷的“怒”是1939年,傅雷在昆明和幐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

第二次写傅雷的“怒”是作者与傅雷就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两次争吵,显示出傅雷直率的性格。

第三次写傅雷的“怒”。

是在“文革”初期,傅雷因不堪凌辱,以死抗争,他的夫人也与他一起撒手西归,这是傅雷的最后一“怒”。

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3.文章按什么时间顺序写的?开头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的好处?
答: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段,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

在回忆傅雷时,又突出了他的个性,将傅雷的性格写的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傅雷怒绝不是一种个人的脾性,而是知识分子的刚直品德的表现。

表达了作者对傅雷崇高品格的深深崇敬之情。

五.
1.谏逐客书————李斯————战国时楚国人
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原名周樟寿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埋头苦干的人——广大劳动人民;
拼命硬干的人——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官员(海瑞)
舍身求法的人——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谭嗣同)
3.分析文章的驳论结构:第一部分概述悲观主义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产生的背景,树立起批驳的靶子,随后沿着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发展方向逐层推进论述,最后辩证的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文章有破有立,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精辟有力。

4.指出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作用:一是比喻形象,如“脊梁”“筋骨”之类,非常贴切准确;二是语言形象,如“他信力”“自欺力”,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信手拈来,却神来之笔,使文风变得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

七.
1.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美国
2.湘夫人——屈原《九歌》——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
3.《楚辞》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4.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有几个层次:第一层,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
愁顿生的情景;第二层,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第三层,铺叙湘君装修新房迎娶湘夫人的情景;第四层,湘君离开期约地点的行为和心境。

5.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整篇作品情感深沉,如泣如诉,语言华丽,意象丰富,在修辞上又多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典型的反映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八.
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王闿运曾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
答: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抒情写离愁别绪的依托,还是引发作者思索探究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的因由。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诗的灵魂。

3.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诗中虽然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了一种欣然。

4.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九.
1.宣州谢0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仙”之称
2.本诗情感:抒写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中不无躲避现实的因素,确也表现出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甘屈服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