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学 ppt课件

先秦文学 ppt课件


(3)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禹三过家门而不 入”、“禹娶涂山 氏”
洪水滔天。鲧窃帝 之息壤以堙洪水,不 待帝命。帝令祝融杀 鲧于羽郊。鲧复(腹) 生禹,帝乃命禹卒布 土以定九州。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6)发明创造神话
神人: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这 些神话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表明了社会的进步。
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4)《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 的史料汇集而成; (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著作。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 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如《论语》、 《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
2.文、史、哲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三、先秦文学作者流变
1.由巫到史 2.贵族文学的兴起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五、先秦文学样式及成就
(一)神话 (二)《诗经》 (三)史传散文 (四)诸子散文 (五)楚辞及屈原
神话
(一)概念及功能
1.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
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 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话在 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话是把个 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 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 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 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 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春秋笔法: 文笔隐晦曲折,而蕴含褒贬的笔法。是孔子首创的
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 倾向,而不是通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魏惠王问:“臣弑其君可乎?” 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史记·孔子世家》
先秦文学
▪ 风 15国风共160篇,“风土 之音曰风”,是带有地方色彩 的民歌。
▪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 “朝廷之音曰雅”,是宫廷正 乐,用于典礼。
▪ 颂 周(31)、商(5)、鲁 頌(4)共40篇,“宗庙之音 曰頌”,是宗庙祭祀时唱的赞 歌。
先秦文学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2.农事诗 3.燕飨诗 4.怨刺诗 5.战争徭役诗 6.婚恋诗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 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 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 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 化为黎氓。
(2)始祖神话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 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 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
4.先秦诗歌: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 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紧密结合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 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 曰“总万物之极”。——《吕氏春秋·古乐》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 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 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 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先秦文学
(三)神话分类
(1)创世神话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 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一、先秦文学的成就
中国文学自其发生始,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准备 阶段,终于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潮。蕴涵丰 富、形式精致的先秦文学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 精神特征,并在观念和形式上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 学传统。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 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
《诗经》
(一)《诗经》的编订
1.献诗说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
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2.采诗说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3.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 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 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 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 成六艺。
(四)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1.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首先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 我们发现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 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严重得多。人们把它变成古代中国文 明摇篮的这一片原野,除了有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外, 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它不断地在夏季的酷热和 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历史研究》(汤因比) 其次是频繁的战争。
2.厚生爱民意识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下》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 神,这在神话中颇有体现。 ①塑造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 ②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生命延续。“(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 七十毒。”
3.反抗精神
邢天舞干戚、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此反抗包含对自 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
先秦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