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没有一个人能像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 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已实际应用, 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 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 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作这种力 量来加以利用”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 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 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 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 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 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 不同了。”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科学技术背景,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是学习、研究、评论和运用科 学技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自己学说的过 程中,一刻也没有离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评价,将科学技术的成就作为自己学 说的科学论证依据,同时赋予它们应有的哲学含义和社会意义。
马克思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 并做了长期、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用在他毕生的精力写作《资本 论》巨著的同时,从19世纪50年代中 后期到他逝世的20余年中,一直坚持 研究数学。马克思深切地感到,离开 必要的数学分析,就无法把经济规律 揭示出来,也无法把经济规律表达清 楚。他的长达一千多页的数学手稿, 便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他研究 了初等数学及其发展史、微积分发展 史。通过这些研究,马克思找到了揭 示经济规律的数学分析方法,使得他 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从基本理论到表述 方式都具有一种极大的科学严密性。
(五)进行了科学研究方面的指导。
对于进行科学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指出:“正如 一切科学的历史进程一样,总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达到它们的真正出发点。
科学和其他建筑师不同,它不仅画出空中楼阁, 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
厦的各层住室。”这是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说明。科学研究不是随心 所欲的,人们在进行相关研究之前,早已有思想中有各种各样的预设。科学的 道路并不都是铺满鲜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地勇敢攀登。对此, 马克思引证了培根的话:“一个人,如果凭着真正的无穷的智慧,不急于下结 论,逐步向前, 逐个地攻破那些像高山一样横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障碍,那他 就必定能达到科学的顶峰,臵身于幽雅的环境、新鲜的空气中,这里大自然的 美景全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沿着倾斜的小路,可以从这里下达实践中最细小 的环节。”
进。”还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 而且越来越是对 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 为,在多种社会因素中,物质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实 践基础。
(四)论述了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研究既是科学家个人的事情,又是社会的事情。科学 研究者“自身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劳动”,他不可以游离于社 会之外。正因为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特殊的生产,所 以它必定对社会具有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科 学的社会作用,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用于社会所 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 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无知和蒙昧;把自然 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生产率;科学与哲学相结合, 产生了唯物主义;科学与实践结合,产生政治革命和社会革 命。
第二节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同样以自然界为对 象,但严格的说,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包括认识自然界发 生的各种现象,剖析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物质,揭示主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 和相互联系。而技术侧重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去利用自然,向自自然索取, 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标准的生活的需要。 自然科学与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是预见性方面的区别。科学以认识自 然、探索未知为目的。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但是却有它的不 可预见性,即具体的发展途径,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 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突破,以百年来的诺贝尔 奖获得者为例,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获奖者从本人的兴趣出发而进行工作的, 有的甚至是工作中偶然的发现,是原先完全没有预料的事情。而按照预定的 计划,组织安排而最终获得突破的反而只是极少数。好像还没有哪一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是通过有目的的预先组织,精心安排、刻意培养而产生的。而技 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得到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 于它有了科学的根据,就可以树立目标,因此总体来说是可预见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 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 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生产过 程的智力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 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力, 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 “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在机器体系中, 资本对活劳动的占有已经成为直接的现实。这表现在:一方面, 从科学中得出的力学规律、化学规律等已直接得到应用,从而 使机器能够完成以前由工人来完成的那些劳动。所以马克思说: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 用力学、化学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8]另一方面,机器体系本身也提供了大量的手段, 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正如马克思 所指出的:“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 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 二、技术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 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 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康德、拉普拉斯的 星云假说推翻了牛顿宇宙不变和“上帝第一推动”的观念;赖 尔的地质理论证明了地球也有一个演化的历史。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 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 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 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二)揭示了科技的本质和属性。 科学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 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 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科学当然要遵 循自然界的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只能受到自然界的 惩罚。恩格斯早就告诫:“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 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六)提出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起着导引、规范科学研究进展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科学观, 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见解。 首先,关于科学的评价标准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一种科学只能在 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这里指出了数学是 各个学科发展的共同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 把科学 研究方法与哲学方法进行类比:“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 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 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最后,马克思借用但丁的诗句说道: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 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 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32]马克思和恩格 斯看到,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孤独的,科学家更需要毅力、勇气,才能步 入“地狱的入口”,持之以恒地走好自己的路。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 不仅与当时科学本身 的发展相关,而且与他们创立了正确的历史哲学,特别是 辩证唯物史观有密切联系。辩证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哲学史 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为人们观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 象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也是一个历史范 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历史 现象。所以,对科学也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考 察, 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由此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 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标志着辩证唯物科学观的建立。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 术的历史,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 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他们打破了传统的 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 指出:“历史可以 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 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 相互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讲的“自然史”,是指 自然科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相互制约”, 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三)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 科学是在社会环境的制约下发展
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中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前进的推动力。 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如果像您所说的, 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 那么科学却在更大 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科学观就是人们对科学的基本观点。科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科学本身发展的 结果,又离不开正确的历史哲学观的指导。 ( 一)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 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促 进了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快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原来 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一些以研究事物的发展过 程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学和有机化学等建立和发展起来。 这些新生的学科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学说”, 即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相继问世,把自然科学 的地位推向历史的高峰。同时,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 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科学技 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 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 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