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论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郭爱琴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继示的升华,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应该摒弃“要反传统”、“艺术发展断裂论”等错误观点,立足本上,融汇中西,继往开来,使艺术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传统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然而,目前关于美术革新问题的讨论中,却有人主张“要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新潮时髦,宣扬脱离传统、脱离时代的“自我表现”等等。
甚至提出“艺术发展断裂论”。
结果使得有些年轻人连写实的基本功训练也要抛弃。
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
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
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
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
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
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
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
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
“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
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
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
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
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
活形态从来没有死过,“新天地”给予它的只是合理的变化和延续,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索与启示。
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
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
因此,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我们可以将简约而又复杂的语义,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
任何艺术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更是书法艺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
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
简而言之,不创新,总是临摹和模仿,这样的艺术没有生命力,怎么能发展?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拥有众多光辉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更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华夏民族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
如中国的象形文字,令人惊叹的是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通过考古证明,几乎所有古文字都来源于图形文字,而且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将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他民族或早或晚都已改用字母,而中国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不断推动文化艺术创新。
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先进文化,树立新的文化艺术发展观。
文化既是继承和积累的结果,又是不断融和和创新的产物。
没有继承,艺术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创新,艺术就失去了活力与生机。
首先,要在理论上创新。
其次,要在实践中创新。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
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要反映时代特征、昂扬民族精神。
要保持先进方向是核心。
创新在新世纪新形势新阶段,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特别是要通过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等,努力铸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艺术当随时代。
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艺术的继承性是指当代艺术同过去时代艺术的联系。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反映他所处的时代生活时,都要以过去时代的艺术中所积累的经验、传统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都要受先前整个艺术发展的制约,从而在前进的道路上实现人类审美发展的连续性。
艺术的继承性不仅仅指艺术中的形式因素(艺术语言成分等),而且包括先进艺术的思想基础,道德审美理想,对待所描绘的现实的原则、概括性格等实质内容。
但艺术的继承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模仿主义,而应是包含艺术创新的继承。
艺术的创新是指当代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过去时代艺术的革新发展。
每个时代都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艺术反映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具有体现当代新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用新的人物、主题、进步思想、方法、手段和手法丰富艺术创作。
同时,艺术的创新并不要求取缔过去的审美、艺术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经验最优秀的方面加以发扬光大。
所以要把艺术的继承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艺术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
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租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
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为了创新,就要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