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也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其文明史是同一和连续的没有突然停顿的文明,是最为独特的一个。

东周时期诸国征战社会秩序混乱是我国思想文化变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史称“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探讨流传了几千年,对我国文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几大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儒家是孔子创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又经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加工成为现今影响世界的学说。

其内容博大精深,从个人到社会到自然规律无所不有。

下面我将以孔子孟子为对象,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就我所喜欢的,了解的儒家文化做一浅谈。

孔子
一,孔子的比兴,比德与天人合一
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刘向《说苑杂言》。

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

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家语》。

比兴,是文学里常用的手法,也是古人常用的抒情言志的方法。

上文中都是孔子关于君子德行的论述,借自然流水和美玉表达自己对个人品德的追求天人合一也是对一个人品德的审美和品评。

二,孔子的人生观审美
孔子的人生观是以顺情适性的自然之道为前提的。

孔子认为顺应自然,并将自然规律发扬光大,是成就人生最高境界的前提。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矩”既包括宇宙的生命法则,有包括人类的生命法则,体现了和规律与合目的统一。

这种对自然的顺应,即能动地适应对象,是人生审美价值的重要内涵。

人生情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即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孔子力图让自我活泼泼的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在外在形态中流露出内在情怀,使人的生命在”万物一体“的物我契合中得以畅达。

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这道的表现。

三,孔子的“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冰”的文艺审美
“文质彬彬”的文艺标准包含了形式之美与内容之美相结合的原则,是“尽善尽美”说在另一层面上的表述。

都体现了孔子“仁”的精神。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原本是就个人道德修养而言,强调君子的文质皆备,即内质和外在纹饰的统一,“文”最初是指不同色彩的线条交错形成客观之视觉形象,也变成后天的文化包括礼,乐对人的造就,是一种形式美;“质”指基质和内容,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彬彬”朱熹注为“物相杂而适均之貌”,即文与质恰当的配合,“文质彬彬”不仅是道德评价也包括审美评价。

四,孔子独立不迁的人格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即其人格特立不迁之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见其热情痴迷之境乐观进取之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见其教人之心;“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论语泰伯》,见其为公之情。

人们应该在顺情适性的自觉意识的基础上永不满足,日日求新,以不断地超越物质的欲望和自我,并以此与自然之道相贯通,已具备感发,认知教育功能的诗为起点,以道德规范来约束来立身,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孔子还要求伟大的人物需做到“以天下为己任”和“大公无私”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和追求。

“天下为公”《礼记礼远》指处理事物时应做到公平公正,不讲私利,“公则悦”提出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公平等品质,有助于感召力,获得信任,取得成绩,使人心悦诚服。

总言之,孔子以“山水比德”的思维方式来关注人生,以“温柔笃厚”的中和原则来规范人生,以“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的文学标准来评价人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理想,即人与自然的贯通,和谐。

孟子
一,孟子的天人合一与充实之美
“万物皆备于我”,即指万物与我相宜,强调我在生命精神上的贯通,主体正是通过顺任自然,方能从神入化,“上下与天地同流”只有这样才能感到人生的无尽乐趣,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与天地相消长。

“充实之谓美”即人内在修养的充实,真善统一,内外一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

其最终理想即通过自觉的身心修养,养凛然正气,获得独特而崇高的精神品质,使个体人格得以充实和完善,使人格的力量一往无前。

二,孟子养气与人格审美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追求主体的心灵自游及其对物我界限的超越,是以养气为基础的。

通过养气来使内在生命神旺气足;使主体心灵得以净化,而不为物所役;通过心灵的自觉,投身到无群无尽的生命规律中,在此基础上创生新生生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强调独立的人格操守和气概,强调逆境对人格的磨练与造就,以此培养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和刚健进取的思想境界。

三,孟子的共同美感审美
孟子说:“行相及”,“与民同乐”,即美感的共同性与独特性,个别性是同一的。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生理反应有一致性,人性的因素和文化的因素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毕竟尤其差异性,个体和后天的成长环境,文化教养和体验的深度等因素也会造成个体审美的差异。

什么具有社会性和大众化性。

四,孟子的文艺审美
孟子“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艺观。

“知人”即了解作者的生世,生平及理想感情等主观因素;“论事”即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基础。

“以意逆志”的鉴赏批评原则,即读诗,颂诗的人通过自己的情怀去体悟作品的情趣,已获得共鸣。

“逆”是迎,求的意思,即领悟,体验。

自古以来,社会在不断发展,历史在不断延伸,一个事物要能长久的从在,必要能不断地锲合不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衍化出新的生命力。

而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证实了这一说法,她是我中华民族的文明更是人类历史的文明。

以上即为我对儒家审美文化的一些认识,了解和看法。

参考文献:1.《中国美学简史》
2.《全球通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