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中的審美智慧徐放鸣,男,1957年生,江苏靖江人。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文学院教授。
对美学及文艺学研究颇有造诣,是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
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人,先后主讲了《另类英雄李云龙》和《我读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核心提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审视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作者认为,大家要善于从古代经典中领悟先人的审美智慧,这将帮助我们具备审美眼光,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拥有一个诗意的、审美的人生。
今天我要谈的是——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
这是一个并不深奥的问题,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可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不分性别、年龄、学历,都有对美的热爱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审美判断力。
但是,仅仅有着爱美之心就能够正确地审美吗?就能充分领悟和感受美的魅力吗?显然不行!我们需要了解有关美学的原理,了解不同民族和时代审美观的发展演变,特别是要善于从古代经典中领悟先人的审美智慧,这将帮助我们具备审美眼光,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拥有一个诗意的、审美的人生。
我们先从一个“千古之谜”说起。
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精彩辩论。
他们列举了美是漂亮的小姐、美是漂亮的母马、美是竖琴、美是造型优美的陶罐,一直说到美是有用的,美是善的父亲,美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但是他们辩来辩去,只是讲了什么东西是美的,而始终说不清美是什么,最后他们在一点上达成共识——“美是难的”。
这个结论表明,要说清楚美是什么,是很困难的事情。
这是西方人对美的最早的思考和追问,由此留下了关于美的千古之谜。
回过头看,我们东方的先哲是怎样解这个千古之谜的呢?在中国古代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佛学等)中有着丰富的、也是精妙深刻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体现东方哲人智慧风貌的审美心得,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审美思想传统,至今依然对我们的当代审美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今天我们重点谈儒家经典中的审美智慧。
在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里有着多方面的美学思想资料,不能一一道来,我把其中主要的部分概括为三个审美观点。
第一,“和谐为美”的审美理想关于“和”的审美观,或者说以“和”为美在中国古代有很久远的传统。
在孔子之前的西周时期,就有史伯和晏婴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和实相生,同则不继”的观点,说的是“和”与“同”的区分:所谓“和”就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同”则是性质相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这个观点强调,只有不同的色彩、声音、造型的巧妙结合才能产生美,而单一的色彩、声音、造型的简单重复就不能产生美。
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很容易理解,美妙的音乐就是由不同的旋律、节奏、和声以及复调的变化组合而构成的,绘画中的色彩搭配调和也是很有讲究的,就是咱们中国的水墨国画,其实也是“墨分五彩”的,也有色彩上的变化。
至于服装上的色彩搭配,大家都有不少经验,其中也包含着审美的道理。
所以,“和”提倡的是不同事物的有序组合、有机结合、互补融合,从而达到美的和谐。
史伯还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他把以“和”为美提到很高的层次来强调,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传统。
孔子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发扬光大,在和谐为美的内涵中增加了“中庸”“中和”“适度”“节制”等方面的观念,使它成为更加体现儒家思想特点的审美观。
比如孔子评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据说《诗经》是经过孔子删改编辑过的,他就是按照中庸和谐的审美观念来删改的。
孔子还评论了《诗经》里很有名的《关雎》,今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李咏还朗诵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子也喜欢这首诗。
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意思就是说诗中表达的感情——年轻人的爱情很适度,符合孔子的审美观念。
“和”的观念,和谐为美的思想,经过孔子的倡导,再经过孟子、荀子以及后世的传播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审美理想,其中包含了几种不同的审美境界,这些审美境界在今天仍然令我们神往,也能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种审美境界是天地自然之和。
中国古代的先哲不大讲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而是强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讲天人合一,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孔子当年与弟子讨论人生的理想和乐趣,他最赞赏和神往的就是弟子曾点说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多么生动的回归大自然的审美境界啊!后来的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家宗炳更是一个欣赏自然美的典型,他一辈子游历名山大川,饱览山水名胜之美,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到了晚年,他老病缠身,走不动了,还是不能忘情于山水,当年又没有电视机,不能像我们今天随时能看电视风光片。
怎么办呢?他让人把他所画的山水画挂在房间里,他自己躺在床上“卧以游之”,还在欣赏自然山水的胜境,这是多么难得的山水情趣啊!可以说他是自然山水的痴迷者,发烧友,为我们创造了寄情山水,融入自然的典型范例。
第二种审美境界是社会与艺术之和。
儒家经典是不排斥艺术的,不像墨子“非乐”,也不像柏拉图要把诗人赶出理想国,而是重视发挥艺术作品的美育作用,希望通过美育来实现社会与艺术之和。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艺术要好,要符合儒家的审美理想,例如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温柔敦厚”,要“思无邪”,可以有“美刺”作用,但不宜过于激烈,总之是要体现“中和”“适度”的原则,这才能实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
第三种审美境界是审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之和。
美的事物都有其内容和形式,既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也要有生动感人的外表形式。
儒家经典所要求的是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有机结合,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其实,美的对象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有善与美的结合,还应有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表现动静相宜的和谐之美。
当年的楚国有一个文学家叫宋玉,能写一手好文章,他有一篇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赋》,就是用动静相宜的手法写活了一个少女的美。
他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从天下到楚国,从楚国到臣里,最美的女子就是这个“东家之子”了。
那么“东家之子”美在何处呢?且看宋玉的描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这段话的前三层都是静态描写,说“东家之子”的身高如何,皮肤如何,容貌如何,最后加上一句动态描写,写少女之美产生的震撼,使一个笑靥如花的美少女的形象一下子活起来了。
后世有人评论,千古之下,美少女的形象犹在眼前荡漾。
这就是动静相宜的和谐之美!第四种审美境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思与理性之和。
儒家经典十分重视文艺作品对人的情感与理智的陶冶和调适作用,一方面肯定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并且以情感人,让读者受到情感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反对在作品中过分宣泄情感,要求诗人的写作应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要表现合乎伦理道德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
这似乎是要在文艺作品表现情感与表现理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创造一个情与理相统一的审美境界,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对人的陶冶、净化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到后来演变成“以理节情”,甚至是“持人性情”的理学说教,就反而变成了对文艺创作的束缚,背离了文艺创作的美学规律。
第二,“美善相乐”的审美精神在美学理论中,美与善(审美感受与道德评价)的关系一直是个焦点问题。
为什么呢?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的审美经验,当我们判断一个对象的美与丑时,当我们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时,审美判断中往往包含着道德评价。
在大家心目中,善的未必是美的,而美的则必定是善的。
这是因为善的事物如果没有完美生动的外表形式,就只是善的,不是美的,而我们认为美的事物肯定有着善的内容,有着符合道德原则的内涵,至少应该是无害的,底线是要无害。
为什么公众人物总是害怕负面新闻呢,其实就是担心公众由他们小节上的不检点而引发出对其整体形象的负面评价。
从人类的美学思想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更加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这一点甚至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儒家经典中对美与善的关系的讨论是很生动具体的,不是长篇大论的高头讲章,没有深奥的理论阐述,而是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在简洁的描述中给我们揭示了美的真谛。
这里有三个例子为证:第一个例子,说音乐中的美善相乐。
《论语》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大家都知道这段话,但是有没有想过,这里记载了一个十分典型的审美欣赏案例。
《韶》乐之美,到了何种程度呢?孔子表达他的感慨说,想不到《韶》作为音乐作品能达到如此美妙的极点!这样一次音乐欣赏产生的审美效果竟然是让孔老夫子“三月不知肉味”,不想吃肉了。
请注意,古代的“三”一般不是实说3,而是指多个。
所以孔子因为听到美妙的音乐而可能很长时间不知肉味。
那么《韶》乐究竟好在何处呢?孔子评价说:“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不仅符合音乐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所以它是尽善又尽美的音乐典范。
对比之下,孔子评论另一种音乐——《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武》乐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由此说来,“尽善尽美”就是要求美与善高度融合统一的审美原则,也是儒家经典中最突出的审美标准。
第二个例子,说“文质彬彬”的君子之美。
《论语》中也讨论了君子之美的道德内涵。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而单有外表修饰,缺乏内在道德的支撑就显得虚浮,只有“文质彬彬”,就是外部装饰与内在道德相得益彰,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所以,君子之美,就是“文”与“质”相结合的美,也就是美与善相融合的君子形象。
第三个例子,说仁者、智者的“比德”之风。
儒家经典还进一步讲到了“君子”该如何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如何体现自己内外兼修的美,主要的办法就是寻找对应的形象载体,对应的象征物。
这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一水一山,一动一静,山水之美象征了智者和仁者的内在美德和智慧,这就是“比德”的含义。
进一步说,为什么智者要以水比德,而仁者要以山比德呢?孔子自有他的一番道理,后世的典籍(刘向《说苑·杂言》)曾经记载了孔子十分精彩的解释:——为什么“智者乐水”?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