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高校基层学生干部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院系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到班委会、团支部等,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与要求,但有些基本的能力是都必须具备的。
一、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学生干部的基本能力之一。
具体可以分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两种。
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组织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活动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从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上,有效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能力。
包括科学决策的能力,选用人才的能力,综合协调的能力,沟通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管理能力,指在一定的活动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对各方面进行协调,顺利达到预定目标的能力。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协调,注意横向联系,避免造成选题、人员、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重复与疏漏,还要注意听取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同学意见,比如干部与群众,老师与同学等等。
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建立在高度的思想觉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三者结合点之上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魄力。
就是要有勇气,敢想敢干,敢于负责,不怕担风险,不怕受挫折,不怕得罪人,确定目标后,就不会畏首畏尾。
有魄力不等于蛮干,而是冷静、沉着地做出决断。
二要有号召力。
就是学生干部在青年中要有威信,能带动和影响青年;有团结人的本领,善于团结不同类型的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而且心胸豁达,宽容大度,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处理问题主持公道,能以理服人。
三要有社交能力。
就是指活动能力很强,有助于打开工作局面。
学生干部要学习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的本领,善于同各种人交往,善于打通同各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减少工作中的阻力。
四要善于用人。
就是在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特点、特长和才干的基础上,委派他们做最适宜、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工作,做到扬长避短。
五要善于谋断。
合格的学生干部应该是足智多谋的,即经过反复思考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或主张。
除了谋略之外还应敢于决断,否则就会错过实施的时机,失去价值。
组织管理能力是不断发展更新的能力集合,因此,学生干部在学习、掌握这种能力时,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总结。
二、学生干部应培养和提高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是指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新事物,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提出新见解、新方案,善于从本支部的实际出发,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要有超越常规的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干部的工作没有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各班的团员青年的情况各不相同,死记一些领导原则是不能提高领导效能与艺术的,“永远不因袭老办法工作”应该成为学生干部的座右铭。
那么,学生干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呢?首先必须具备开创新局面的创造能力,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素质。
(一)创造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打破传统的格局,突破条件的限制,推陈出新,打开局面的能力。
包括:1、感知力,即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人同外面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能力。
2、记忆力,即将收到的信息和材料,保存和储存下来的能力3、思考力,即对已取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4、想象力,即人在头脑里表现出过去感觉过的东西,创造过去未曾遇到的物体和现象,产生尚待创造的东西的概念的心理活动。
这四种基本能力是构成创造力的基本要素,它对提高人的创造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创造性的思维素质。
学生干部要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必须提高创造性的思维素质。
1、有创造的信心。
自信心是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是积极人生的开始。
每个人都不可低估自己,不能让疑心抹煞了自己的创造力。
2、开放性想象。
学生干部应努力打碎束缚自己想象力的枷锁,对任何事都应表示关心和兴趣。
随时随地把一系列问题加以组合、分析,创造性往往产生在意想不到的组合思维之中。
3、开发潜意识。
人们的意识常常只有1/10在工作中显露出来,其他9/10都是潜意识。
在思考问题中,常常要与潜意识相冲撞,在思考和冲撞过程中,脑子中的潜意识不时会冒出火花,使问题得到突破性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潜意识的发挥。
潜意识是人们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
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横向联系越广,潜意识就越容易发挥。
三、学生干部应掌握的语言艺术与写作技能语言艺术:由于工作的需要,学生干部经常会遇到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情况,比如组织会议、主持各类活动、述职演讲等等。
如果能够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将会为自己的工作增添光彩。
学生干部在讲话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言辞精确,举例恰当学生干部在讲话中应做到“三忌”:一忌“八股”,即每次讲话都是一个模式,如表扬几点、批评几点、要求几点,其间没有具体事例的生动叙述,显得空洞、呆板;二忌“嘴碎”,即讲话无条理,看到就说,想起来就讲,显得太随意;三忌“独裁”,讲话中从不解释为什么,甚至运用“镇压”、“责备训斥”的方法,使听者反感,达不到效果。
讲话过程中恰当地举些事例,不仅能形象地说清内容,而且会使团员感到事实与道理水乳交融。
(二)言为心声,动之以情精彩的内容需要精彩的语言表达。
如果说的内容要使人感到出奇制胜,那么“怎么说”就要考虑妙语惊人。
学生干部在对团员青年进行讲话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团员的亲密情感,那么语言一定显得苍白、呆板。
因此,如果能以火热的情感、亲切的话语、商量的口吻和团员青年讲话,学生干部就不会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代表了广大团员的心声,从而使彼此之间创设一种“心理相容”的情感氛围,达到“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
(三)批评时要讲点艺术学生干部对团员进行批评时要讲究策略,使“巧”劲,讲艺术。
应选好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运用幽默的语言,通过讲故事,举实例,让团员自觉领悟其中的含义,并注意点到为止,最后别忘记对该团员身上确实存在的优点进行肯定,这样会使对方欣然领悟学生干部的一番苦心,效果自然就能达到了。
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表达要清楚、得体、生动、充实等,而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讲学生干部应掌握的语言艺术。
1、演讲的艺术学生干部在参加评选优秀、工作总结的时候都要遇到述职演讲,那么应注意那些问题呢?(1)所讲事迹必须要真实。
因为学生干部讲的都是周围的老师、同学能看见的,所以稍有虚假之处,都会引起听者反感(2)讲话要抓特色。
述职一般是几个或几十个人,大家的工作大体一样,所以如果说一样的话,就不会吸引听众。
一定要抓住“别人没有的”东西讲。
(3)态度要谦虚。
切不可妄自轻视其他发言者。
不要因为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就目空一切。
2、主持会议的艺术学生干部经常要组织、参加一些会议,那么怎样在会议上发言、讲话呢?在会议上发言,讲话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可以写成书面材料,可以拟定提纲,即使是即兴发言,也要在脑子中有一个提纲,以免信口开河。
(2)说话的速度、音量要适中。
要让大家听清楚,既不能过快,声音过小,也不能过慢。
(3)语气要得体。
要把握好分寸,谦虚、和蔼。
不能吵嚷,不能用教训人的口气说话。
(4)要简短,勿冗长。
这是会议的一种客观需要。
如果——个人的发言时间太长,会使听者感到疲劳。
3、主持各类活动的艺术。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经常要组织一些活动,有时就会作为主持人出现在现场。
如果能掌握一些主持的艺术,就会对整个活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
开场白是“脸面”,一段好的开场白会使观众耳目一新,收到“未曾开戏先有情”的效果。
方法有:直抒胸怀式、高度概括式等。
(2)串联好每一个环节。
具体的方法有:朗诵式、问答式、承上启下式、沟通观众式、悬念式、借代式等。
(3)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的结束语会使活动的寓意升华,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心理享受。
如:继往开来式、热情讴歌式、憧憬未来式等。
(4)灵活应付突发事件。
主持人除了要记好已拟好的台词外,还应准备一些小故事、谜语、游戏等小点缀。
一但场上出现了人员失误、灯光音响故障等,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穿插。
这样既保证了活动不中断,又活跃了气氛。
定期的阶段性工作汇报和不定期的重要工作汇报,使上级机关能及时掌握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进度情况,有利于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和帮助。
说明情况,答复询问。
对上级机关提出的询问,下级机关要以报告的形式认真负责地给予答复,及时说明情况,便于上级机关作出决断。
工作报告主要是就某一阶段工作进展的情况向上级机关或大会所作的汇报,它着眼于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同时一般性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工作的意见。
一般情况报告指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的报告,即及时把本地区、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带有倾向性的情况,向上级机关报告。
情况报告与工作报告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情况报告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工作,不讲具体工作进展情况,只讲客观存在的或突然发生的情况。
例如向上级机关反映自然灾害的情况,突发事件的情况。
这类报告的特点是时效性很强,发生的事情,要非常及时的向上级机关报告,有些情况要用电话先报告,然后书面报告。
1、报告写作的一般要求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正确的主题和新颖的观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具体要求做到:(1)主题要明确,思路要清晰;(2)观点要鲜明,内容要真实、具体;(3)重点要突出,文字要简练;(4)报告中不能夹带请示事项。
2、综合报告的写作要求由于综合报告的特点,因此在撰写时,往往要汇总各方面的情况和材料,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既有典型的,也有一般的,等等。
但是报告的篇幅极其有限,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将所有材料不加选择一律写入文中。
“综合”决不是搞材料堆积,这样就必须采取正确方法,对所获取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加工,从中遴选出切当的、最能充分而有力的说明问题的材料,以便更好的表现和烘托全文的主旨。
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一般来讲,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
“点”是指反映局部问题、个别事例、特殊情况的材料;“面”是反映全局问题、整体概貌、一般情况的材料。
在筛选和组织材料时,除运用必要的“面”上的概括材料外,还要运用“点”上的典型材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文内容充实具体,说服力强。
否则,仅有“点”而无“面”,则必然导致报告内容零碎、狭窄,给人以纷乱感;相反,仅有“面”而无“点”,则会使报告内容失之空泛,缺乏力度。
(2)“详”与“略”的关系。
撰写报告必须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对于重点内容则详写,使之居于主导、突出地位,反之,则略写甚至不写。
所谓“重点”,一般是指:能够影响全局的工作或情况的材料;能够对当前或今后工作有重要指导或推动作用的材料,能够代表和反映本机关或本地区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或倾向性问题的材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