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菊花的嫁接栽培技术要点

菊花的嫁接栽培技术要点

菊花的嫁接栽培技术要点
日期:2007-11-14 来源:中国花卉网作者:孟常林阅读:994次字体:大中小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菊科菊属植物。

经三千多年的栽培选育,已有品种3000多个,成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传统名贵花卉之一。

菊花的花色、花型繁多,艳丽多彩,但在扦插繁育过程中,易出现变异、退化等不良现象。

我们采用黄蒿作砧木嫁接菊花,培育的菊花既保持了原有品种的特性,又解决了常规扦插成活率低的问题,并且盆菊型满、花大、色艳,提高了观赏价值。

现将其嫁接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一、砧木、母本的选择
于10月底到11月初,从野外采集黄蒿苗,移栽到温室或塑料大棚中培育至第二年3月底,作为砧木培育。

菊花母本的选育方法:
1.分株法。

菊花凋谢后剪去老干,待根旁发出脚芽,于11月中旬至12月初挖出母根,分开脚芽,植于苗床中培育。

2.母株保存法。

于12月上旬将开过花的菊花剪去老干,整株移植于大棚中培育。

二、砧木的培育
用黄蒿萌生的新枝做插条培育砧木。

具体做法为:做成宽60cm、厚为15~20cm的砂床,从黄蒿萌生的新枝上剪取10cm长、有2~4节的枝梢,再将枝梢的下部剪平,插入砂中约5cm深,株行距为20cm×10cm,浇透水。

以后每天的浇水量以够蒸发为准,过25天左右即可生根发芽。

以后每隔3天按1%的浓度喷施氮肥,40天左右即可嫁接。

三、菊花的嫁接
将培育的砧木在温度升高并正常的情况
下,揭开塑料薄膜自然生长一段时间(也称炼苗)。

5月中旬长至8~12cm高时,即可嫁接。

一般采用腹接法,具体操作方法是:选取接穗的粗细要和砧木粗细相当,用刀将接穗下端削成缓斜的楔形平面,使靠砧木内侧的一面(与砧木形成层相接的一面)的厚度稍大于外侧面的厚度,削面长度为1.3~2.5cm。

在削面上部保留2~3个芽,长度约6~10cm,即可将接穗剪断,做好保湿措施。

将砧木距地面6~9cm处剪断,剪口应平滑,距地面高4~7cm处进行腹接。

选用平滑的一侧向距剪
口1.5cm的下方,用刀呈25~30°的斜角向下切至砧木直径的1/3和1/4处(不可切至髓心部位),切口的长度、宽度与接穗的削面长宽相一致,然后迅速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

在嫁接过程中,如遇接穗比砧木细,可将接穗一侧削面的形成层与砧木同一侧形成层对齐;如果砧木和接穗粗细相等,应使接穗的两侧削面的形成层与砧木切面两侧的形成层对齐。

将接穗与砧木对准之后,用透明胶布裹紧或用湿润的细砂土将整个接穗封严。

腹接成活后,将嫁接部位以上的砧木剪去,即成新的植株。

在嫁接过程中要做到“快、平、准、紧”,即嫁接刀要快,动作要快;接穗削面和砧木接口要平滑;插入接穗使之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砧穗两者间要固定紧。

嫁接成活一段时间后,要及时解除绑缚。

四、嫁接苗的栽植
菊花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尤其是嫁接苗,适应性强。

但菊花尤喜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砂壤和湿润、半阴天气,在栽植管理中要加以注意。

菊花栽培方式有地栽和盆栽两种。

专门培育
观赏或造型品种,多采用盆栽方式;一般生产用花,多采用地栽方式。

现介绍地栽培育方式。

1、整地做墒。

地栽菊花忌连茬,因此,应选择没有栽植过菊花,且土质较好、地势较高的地块整地。

施肥以农家肥(含腐殖质高)为主,也可施发酵过的大粪,每亩施肥量约为10~20t,配施腐熟饼肥3~5t为基肥。

墒宽为90cm,高出地面10cm左右,墒沟宽60cm,一般深30~40cm,地块四周要有排水沟,以防积水。

2、栽植。

一般在5月中下旬进行,因黄蒿根系发达,移植嫁接苗要求墒土要整细,以利栽植。

选择阴天或多云的天气栽植,株行距一般为40cm ×50cm,搭遮阳网或用底部有孔的花盆遮盖,待植株生长正常后逐步转为阳光下养护。

在栽植过程中,如果把红、紫、黄、白等颜色的菊花苗混栽,菊花开放时,则出现紫白品种花色混色现象,如紫金艳和白金艳混栽后出现白色混为紫白色,而紫色变浅。

因此,如果不想出现混色现象,在栽植中应把白色品种单独集中栽植,中间用黄色等浅色品种菊花隔离,以保持花色纯正。

菊花嫁接后,加强浇水、施肥、摘心和疏蕾等管理措施,确保嫁接成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