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
○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

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
记会出现困难。

高二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3引探式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和动画演示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读图等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达到“见图说文”、“说文想图”的能力,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新课导入
由教师介绍生活中经常用的能够突显南北区域差异的俗语,如南稻北面,南船北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讲解]
1、什么是区域:
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地表特征、面积、形状
和边界)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教师归纳]: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
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承转]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学生讨论回答)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读图分析]显示以下三图,《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中国地形图》《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试从图中找出两者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些差异对生产活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归纳表格,学生完成』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