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道路绿化是道路环境和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城市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的重要载体,直接形成城市面貌、道路空间性格、市民交往环境,尾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长期的视觉审美客体,从而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此,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其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评价。
【关键词】道路绿化;行道树;植物配置;地域;
一、近几年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建设点、线、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以“线”的形式将公园、游园、广场的“点”,风景区的“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道路绿化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由于现代化城市的
道路性质不同,周边环境条件不同,所采用的绿化形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道路绿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简易式:道路两侧建筑物前空地很少,沿路两侧只能栽一行树,形成一条路两行树的老模式。
1.2 多层次式:道路两侧(或一侧)的绿地面积较宽,栽植多行多种植物,里层为法桐、银杏等较大落叶乔木;中间层为桧柏、黑松等常绿树;靠近道路的一层为连翘、榆叶梅、丁香等花灌木和绿篱或模纹、草花、草坪等。
形成高低错落、开合有序的空间,色彩各异的层次,在行进路上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使人们感受到整齐中富于
变化,变化中有节奏,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1.3 自然式:根据道路两侧的空间和周边环境,地形略有起伏变化,以草坪为基调,用常绿树、落叶乔木、花灌木等不同园林植物布置有韵律的自然树丛、花带等。
二、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配置
行道树是道路绿化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首先选择合适的树种,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为:树冠冠幅大、枝叶密;抗性强(耐贫瘠土壤、耐寒、耐旱);寿命长;深根性;病虫害少;耐修剪;落果少或者没有飞絮;发芽早,落叶晚。
同时,树种选择要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道路特征。
2.1 道路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乡土树种为主,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充分体现本土树种的优良特性。
对于经过长期的驯化考验外来树种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的。
2.2 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
如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成都市树银杏芙蓉,北京市市树为国槐和侧柏。
槐冠大荫浓,适应城市立地条件,是优良的道路绿化树种。
2.3 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
如昆明--春城。
要求有四季常青,四时花香,环境,道路树种要体现亚热带景观。
采用云南樟、银桦常绿树种及悬铃木、银杏、玉兰树等落叶树种较为全面,观花的山茶、杜鹃等。
2.4 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如锦熟黄杨、桅子、水桅子、杜鹃属、竹柏、桂花、红茴香、金银木、小檗属、十大功劳属、胡枝子属、大叶冬青、小蜡、红背桂、大叶黄杨、枸骨、瓶兰、九里香、棕等。
2.5 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乌柏、枫香、杨、榆、水杉、银杏、油桐,女贞、杜仲、白干层等。
总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愉快的美感,同时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环境特点,立地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三、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现状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域间绿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如果没有外界阻力,城市空间总是向着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
某些城市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其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速度、模式以及空间结构。
有时,自然条件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门槛”,如河流、山脉、铁路的阻隔,其造成道路交通、市政管线的障碍,形成城市空间扩展的门槛,要突破这个门槛往往需要很高的代价,但是一旦突破,则会有巨大的发展。
如上海由于黄浦江的阻隔,在浦东重点发展之前,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浦东浦西发展差距巨大,随
着政府实行重点开发浦东的序幕拉开,过江的门槛被突破,浦东得以迅猛的发展。
特殊的城市结构布局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或历史原因等因素,形成特殊的城市结构布局,对城市的空间发展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如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青岛市区南部具有优越的滨海岸线,以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位于南部海滨区域,城市东部为崂山,西面为工业港口海岸线,城市的空间扩展只有向北发展,而北部远离中心区,受中心区的影响带动作用较弱,也不具有南部优越的滨海自然条件,种种因素造成城市发展差距甚大。
3.2 总体多样化和局部单一化的矛盾,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需要有一个人工管理完善的物质输送系统,以维持其正常机能。
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简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物种多样性的减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途径都发生改变,使系统本身自我调节能力减小,而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亚系统的调控能力和水平。
3.3 大树进城的趋利性和对非城市地区生态的破坏。
所谓“大树进城”,顾名思义就是把乡村的大树移植到城市,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但此举却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上世纪末,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化环境、绿化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上专家呼吁的城市绿化要用本地树木的
观点被决策者逐步认同,城郊苗圃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这并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对树木尤其是本土大树的迫切需求。
于是,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开始将农村的大树整体搬迁到城市里。
大树进城之风最早始于上海,随后全国各大城市开始纷纷效仿,几乎所有的新建城市以及老城城区改造、城市文化广场修建,甚至大学扩建校园都用上了大树。
大树进城一时成为了“时尚”。
这些城市所用大树的来源也从乡村扩展到自然山体、林场及自然保护区。
四、建议与措施
4.1 发挥本区优势,地域差距的缩小。
南北差距缩小是不同区域优势与功能互补的结果,而决非功能的趋同和环境的相近。
应根据北部的优势和特点,突出特色和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4.2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北部发展核心。
借鉴国外大都市“集中分散化”的空间扩展方式,以多核心空间格局来疏散中心城市功能,从而达到大都市均衡发展目的,如汉城、东京、巴黎的空间扩展。
既可有效避免了单一中心大城市病的出现,又可以带动城市的均衡发展。
4.3 首先,要多选用长寿树种。
本地植物多是经过有性繁殖的,种子萌发的幼苗主根明显,生命力旺盛,寿命长,而大部分速生的外来种系无性系繁殖,寿命短。
其次,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重视苗圃基地的重要作用,大树培育主要还是要从种子和苗期抓起,但要把握移栽时机,保证茁壮成长,要有长远眼光。
再次,要多种成片林,保存其自然属性,要将单一的行道树向行道树林发展,由绿线向绿带再向集中的公园绿地发展,街心花园要大量引种本地天然草本植物,随着时间增长,这些树木自然会实现自我更新,会演变为郁闭的城市森林,最终自然就会成为合乎百姓需要、合乎生态需求的大树、古树。
五、结束语
城市道路绿化的好坏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的一个窗口,如何搞好城市道路绿化是当前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目的就是如何正确选择行道树,使城市街道的绿化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1-10
[2]吴玉英.上海城市道路绿化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国园艺文摘.2011.(01)
[3]林晨.王紫雯.赵可新.城市行道树规划的生态学探讨.[j]中国园林.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