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新闻联播”的做法及其教育功效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各种舆论事件不断频繁发生,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已成为学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组织初中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节目的一些收获和看法。
一.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看”、“记”、“说”、“评”四个字。
(一)“看”要求各班学生每天19:00在教室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班都有教师负责组织收看。
收看过程中要做到严肃认真,听清楚每一条新闻,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
要求学生和当晚组织的老师把收看新闻联播的半个小时当作上课一样认真对待。
(二)“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新闻记录本,在每天看新闻联播节目时,要求记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每天不少于3条。
做到内容完整,字迹清楚,不出现错别字。
在班级里也可以适当分工,比如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的新闻摘录,比如领导人出访专题、先进人物事迹专题、国际时事专题等等。
通过长久如此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收集摘录信息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三)“说”每天的思想政治课前5分钟定为“说”的时间,要求学生口述自己昨天摘录的新闻内容,相互交流信息。
为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还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得准确、流利。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则适时传授记忆新闻方法,如找新闻中的关键词、对较长的新闻进行分层等。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评”“评”在这个活动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重大、热点或感兴趣的新闻发表评论;二是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一学期十大国内、外新闻评比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商量,共同决定一个月内重大、热点或大家感兴趣的新闻,然后以组为单位,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依据资料确定观点,每小组选出擅长写作的一人,把大家讨论而成的观点整理成一篇新闻评论,选出善于表达的一人,代表全组成员在班上发表新闻评论,阐释见解。
评论要求:字数300字左右,观点要正确;要运用课本知识;结合自身实际,要有真情实感。
让学生对重大、热点或感兴趣的新闻发表评论,可以促使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评论中明辨是非,增强辨证看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个学期我校都要发动全校师生参与一学期十大国内、外新闻评比活动。
在每学期最后一个月,各班推选出一学期来国内、外的十大新闻,然后由社会政治组负责汇总整理,打印成书面问卷,再在全校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本学期十大国内、外新闻,并在橱窗公布。
最后对在十大新闻评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
二、收看新闻联播在学校教育中的功效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让学生“看”、“记”、“说”、“评”新闻,学生普遍积极性较高,有的学生已经写完了好几本新闻记录本。
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看”、“记”、“说”、“评”新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兴趣、思想品德方面取得较大转变。
(一)转变了学生课余关注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了自觉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
平时,只要我们老师到学生的宿舍里走一走,就不难发现许多学生的枕头底下压着《流行歌坛》、《男孩、女孩》等一些杂志与小说,床头柜里藏着掌上游戏机等一些让我们老师担心的物品。
据有关部门调查,很多学生在课余热中于听流行音乐、看小说、打电子游戏,极少有学生会把课余关注的兴趣落在当今社会问题上,更不用说具备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了。
自我校开展“看”、“记”、“说”、“评”新闻活动以来,学生课余关注的兴趣可以说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宿舍里以前常见的小说和杂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闻笔记本、收音机,学生的书包里也常常可以发现《半月谈》等时事册子了。
环境保护、人口激增、杨利伟和神舟五号、连战访问大陆等等成为了课余学生讨论的话题。
许多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了解社会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将来的命运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了解最近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及造成的影响正在成为他(她)们每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了自觉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
家长也很赞同让孩子们多了解新闻,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的家长说:以前孩子们回家总是爱看一些言情剧,如《流星花园》等,现在倒是关心起国家大事来了,长大了,懂事了,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多了解时事。
(二)改变了学生封闭狭隘的人际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越来越难以完成了,据统计,从1926-195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90位科学家中36位是与别人合作完成研究课题的,合作所占比例为40%,从1951-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144位科学家中107位是与别人合作完成研究课题的,合作所占比例达到74%,这说明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
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
让学生进行“看”、“记”、“说”、“评”新闻、交流信息、阐述见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获得辩论成功。
尽管此项学习活动不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组织形式是相似的,这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当然,在通往成功的旅途中,必然要求小组成员之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关系。
可以认为:“看”、“记”、“说”、“评”新闻活动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学生冲破了原先封闭狭隘的人际环境,增强了与同班同学和兄弟班级同学的合作能力与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的说教模式,提高了学生辨别、筛选、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看”、“记”、“说”、“评”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面对众多的新闻报道,学生必须进行筛选、处理、吸收,才能将它们转变为自己新闻记录本里的内容,才能转变为课堂上说新闻、评新闻的材料。
有的学生特别爱记一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会把这些事迹组合成小刊物《时代的楷模》;有的学生特别有的学生特别爱看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方面的报道,他们把感兴趣的新闻整理成一页页领导人出访记;有的学生特别爱看国际冲突方面的新闻,他们就把感兴趣的新闻编成一本《人类需要沟通,世界需要和平》小册子;有的学生爱上了写新闻评论,每当记下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便会兴致勃勃地写上一两段。
在“好新闻评比”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些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总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此,他们观察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一定程度地获得提高。
以往学校里最常见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先进代表报告、班主任训话、橱窗展览等等,在这些说教模式下,学生常常是被当作一名听众或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法真真参与德育的过程,而且这些模式使得德育教育一时热一时冷,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自觉化和经常化。
在“看”、“记”、“说”、“评”新闻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极富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的新闻,如"许振超艰难攻关勇创世界吊装集装箱记录"、"徐本禹大学毕业放弃舒适生活志愿到贫困山区支教"等等,这些德育的好素材虽然发生在离我们学生比较远的地方,但经过学生们的“看”、“记”、“说”、“评”等活动,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榜样就象生活在自己身边一样,已经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这对学生的将来一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德育模式远比学生做一次听众或观众效果来得好。
再者,新闻联播天天有,这使得“看”、“记”、“说”、“评”新闻活动有用不完的贴近时代特征的素材,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经常化。
(四)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更好地让学生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的责任更加重大。
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担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这一重任,更要担负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这一角色。
我校在思想政治课开展“看”、“记”、“说”、“评”新闻活动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更好地让学生领悟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例如在讲《一国两制》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了一段有关《台湾"3·20"公投始末》的新闻片断和相关图片、评论,说明陈水扁的"台独行径"遭到了我国人民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反对,遭到了台湾民众的反对,台独是徒劳的。
随后,我采用了前几天学生记录的“我人民解放军开展军事演习”的新闻,说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独阴谋,捍卫祖国统一。
最后,我引用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事例、图片,充分表明“一国两制是经实践证明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在上《环境问题》这一专题时,我在上课时播放了新闻联播片断《渤海大面积出现赤潮》以及相关环保法规和案例,还让学生翻阅自己的新闻笔记本,找出了以前记录的有关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新闻。
既传授了知识,强调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优化了课堂教学。
当然,如何让“看”、“记”、“说”、“评”新闻的指导过程不再落入说教的老圈子,使其更具趣味性,使学生能自觉、自发地坚持做下去,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