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建史名词解释高频词汇

外建史名词解释高频词汇

历年外建史名词解释真题精华版1.山岳台:又称观象台,古西亚时期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天象的高台建筑。

特点是由高大的台基、台阶、坡道和庙宇组成。

它是古西亚最有特色的建筑,可避水患,也反映了古西亚人对集中式高耸构图和纪念性的追求。

2.新巴比伦城:古西亚时期新巴比伦王国的都城,由旧巴比伦扩建而来。

平面近似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

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相互垂直的道路。

南北向大道上依次串连着,伊什达门、空中花园、观象台、庙宇、郊外园林等。

3.窣堵坡:佛教的纪念性建筑,主要进行圣骸崇拜。

由基座、栏杆、门架、实心半球体和顶部(嵌有宝顶)组成。

成为后来塔的原型。

4.支提窟:佛教中特指供奉窣堵坡和佛像的佛殿(石窟佛殿),主要用于举行宗教仪式。

5.米利都城:古希腊希腊化时期一次性规划的希波丹姆式的城市。

它采用了方格网城市规划理论,将几何形式和棋盘式道路网作为城市骨架。

广场取代卫城成为城市中心,周边有神庙、商店。

6.视差矫正法:古希腊造型艺术上的一种处理手法。

将科学技术和艺术美感结合在一起。

具体手法有:内部倾斜和柱子侧脚、柱子卷杀、水平中线升起、高处放大和角处加粗。

7.凯旋门:古罗马纪念性建筑之一,为炫耀对外战役胜利而建。

一般由矩形厚重的体量、女儿墙、券柱式门组成。

其上刻有大量铭文,常位于城市中心或重要出入口。

8.纪功柱:罗马帝国时期,为宣扬皇帝战功而修建的石柱。

高度一般为20-30米,多由大理石建成,里面是空心,可以登上柱顶。

柱身上叙述功绩和胜利的浮雕,柱顶上是被纪念的人的雕像。

9.巴西里卡:古罗马用作法庭、议事和商业贸易的综合性厅堂建筑。

特点是平面一般呈矩形,端部设半圆形龛,内部由柱子分为中厅和侧廊,主入口在长边上。

其建筑体量大,结构简单,对后来基督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寺影响较大。

10.卡瑞卡拉浴场:古罗马时期一座以浴场为中心的建筑综合体,也是古罗马最发达、功能空间最复杂的建筑类型。

特点是平面近似方形,有纵横轴线,对称布局。

由中部结构空间(冷热温水浴大厅)、大型开敞空间(运动场、花园)、外围辅助空间(图书馆、商店)三个部分组成。

结构为全混凝土砖石拱券结构。

其规模庞大、空间丰富、装饰华丽、序列严谨。

11.罗马万神庙:古罗马时期的圆形神庙。

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典范。

由方形门廊和圆形神殿组成。

集希腊式柱式与罗马式穹顶于一体。

混凝土浇筑,砖和连续墙承重结构。

内部光影变幻,外观雄伟壮观,是现代建筑结构出现之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

穹顶直径43.43米。

12.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时期最大的斗兽场。

平面为椭圆形,由表演区、观众席、服务性地下室三部分组成。

立面为叠柱式,结构为混凝土交叉拱和筒形拱。

其体量宏大、细部精美,是古罗马竞技类建筑的杰出代表。

13.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时期集中式教堂的最著名实例。

平面上采用希腊十字,结构上创造了大穹顶并用帆拱承重;空间上通过竖向轴线和采光窗口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氛围。

其恢宏无比、造型精美、内饰华丽。

14.飞扶壁:哥特教堂用来支撑由拱顶体系产生的水平侧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一种结构构件,由墙墩和飞券构成。

作用是减轻了墙体的负担,使侧廊的高度降低,从而增加开窗面积。

它是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

15.帕拉第奥母题:文艺复新时期,建筑师帕拉第奥在修复维琴察巴西里卡时创造的一种新型券柱式构图。

它的每个单元近似方形,由两个大柱子划分,中间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个小立柱上,小立柱和大立柱之间有矩形门洞,其上有圆形门洞。

整个构图细腻有序,韵律感强。

16.坦比哀多: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的典型代表。

由伯拉孟特设计。

集中式构图,纪念碑式造型,穹顶统帅整体。

平面为圆形,柱廊开敞,虚实对比强烈,体积感极强。

整个教堂比例和谐,形体饱满,体现出宏伟壮观。

其极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对世界影响极大。

如: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17.巴洛克:原意为“畸形的珍珠”,含有稀奇古怪的意思。

它是17世纪意大利等地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艺术手法,形式可以看做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变形和支流。

它善于运用矫揉造作的手法、运用自由的曲线和穿插的椭圆形空间、强烈的装饰色彩雕刻,来追求自由、动感和神秘感。

其手法和形式丰富了古典建筑语汇。

18.泰姬马哈尔陵:皇帝沙叶汗为其妃泰姬·马哈尔建造的陵墓。

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是伊斯兰建筑的集大成者。

集中式纪念性园林建筑,中轴对称,布局完整。

南北主轴线上布置着第一道门、小广场、第二道门、花园、陵墓。

整体造型优美、比例和谐、色彩纯净。

19.寝殿造:8-11世纪,贵族府邸常用的一种形式。

其组成正式、讲究对称。

20.田园城市: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她的著作《明日——一条引向真正革命的和平道路》提出的城市规划设想。

它的内容是:城市由同心圆组成,道路分等级,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居住—工业—农业),城市外围建绿化带。

它是想解决在大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理想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环境都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并对城市规划科学的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

21.工业城市:19世纪末,法国建筑师嘎涅提出的理想城市规划模式。

他对大工业化发展引起的城市功能分区(中心区—居住区—医疗区—工业区)、道路系统(快速干道、地铁)、住宅组群(街坊作为邻里单位)等进行明确划分。

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并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2.伦敦水晶宫: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的代表性建筑。

由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

因为大部分为铁结构,外墙和屋面全为玻璃,整个建筑通体通透,宽敞明亮,被誉为“水晶宫”。

其形式、结构、功能完美统一;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娴熟;模数制装配,施工速度快,造价低。

它的设计思想和建造方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创了建筑形式新纪元。

23.古典主义: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受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和考古运动的影响,最早出现的复古思潮。

它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形式为主,讲究简洁和和谐之美。

英国、德国以复兴古希腊形式为主;法国、美国以复兴古罗马形式为主。

例: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大英博物馆24.浪漫主义: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国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强调艺术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艺术风格相抗衡。

建筑上追求超凡脱俗的艺术趣味,时间上可以分为先浪漫主义时期和哥特复兴时期。

例:英国国会大厦25.折中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思潮。

为了弥补建筑风格上的局限,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者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又称为“集仿主义”。

折中主义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究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26.德意志制造联盟:19世纪初在德国成立的民间组织。

由企业家、技术工人、艺术家等组成。

旨在提高德国工业产品质量,以达到国际水平。

它提倡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追求规整简洁的建筑形象,肯定机器化大生产的方式。

27.芝加哥学派: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批致力于高层建筑结构形象研究的技术人员而创立的学派。

他们在设计上强调功能的作用,明确提出形式服从于功能。

在结构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和箱型基础;在造型上主张简洁和独特,符合时代工业精神。

28.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最早出现在比利时。

它的特点是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式,创造适合工业精神的简化装饰。

代表人物有奥泰和费尔德。

29.维也纳学派: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

认为建筑创作来源于自然与生活,建筑师要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适应新功能、新形式。

提倡装饰简洁。

例: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30.维也纳分离派:维也纳学派中一些成员成立了分离派,以瓦格纳学生奥尔布里希为首。

意思是与正统、传统艺术分离,“装饰就是罪恶”,提倡造型简单和集中装饰。

运用简单立方体、大片光墙面、直线等来弱化装饰性,强调整体性。

31.有机建筑: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种创作思潮。

代表人物F·L·赖特。

它主张建筑是由内而外的,它的目标是整体性与统一性。

建筑必须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在结构和材料上要力求表达自然的本色。

空间则主张开放式布局,追求自由、连贯、一体性。

例:流水别墅32.风格派:20世纪初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的造型艺术团体。

代表人物蒙特里安。

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在建筑上表现为运用几何形体空间,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平面和立面设计模式。

例:乌得勒支住宅33.构成派(构成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艺术家把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机械艺术相结合,发展而成的先锋派。

它主张采用抽象的建筑形式,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表现运动、空间、物质结构等,认为建筑的形成必须反映出构筑手段。

代表人物:马列维奇34.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简称。

1928年在瑞士成立。

其成员都是现代建筑的倡导者。

其目的是反抗学院派势力。

讨论科学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讨论培训青年一代等问题。

为现代建筑确定方向。

35.《走向新建筑》:1923年柯布西耶发表的论文集。

他激烈地否定了19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反对复古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

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提倡用简明的几何形体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36.雅典宪章:1933年CIAM关于城市规划问题的宣言。

认为现代城市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休息和交通4大问题,应该科学的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反映了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

37.新建筑五点:1926年,由柯布西耶提出。

具体内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带型长窗。

38.隐喻主义:20世纪50年代至今都流行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

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手法,或者利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与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环境历史之间的关系,使建筑易于亲近和熟悉。

又可分为具象象征和抽象象征。

例:悉尼歌剧院39.新理性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理性主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筑思潮。

对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

主张关注建筑的历史、传统,希望以历史和传统的逻辑简历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

建筑多以纯粹的几何体量组成,体现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感。

40.高技派: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起的流派。

在建筑造型风格上注意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设计倾向,在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美感。

其新发展是致力于运用现代工艺技术的新成就创造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

41.极少主义:90年代后,继承和发展站带建筑简约特征,以尽可能少的方式感知和创造,要求去除一切多余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42.白色派:以“纽约五”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组织,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

他们的建筑思想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幻十分偏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