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高一 第一次作文练习 范文

1 高一 第一次作文练习 范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苏轼《老人行》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

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名人的诗、文原句,审题立意的关键是弄明白这两则材料的意思。

第一则材料是说安于本来的状态,老人尽管头发一年一年变白,但本来面目始终不变,坚守自己的节操。

核心含义是保持本色,强调坚守。

第二则材料中鲁迅的情感倾向很明显,他没有完全否定润色的好处,但是遗憾润色会使事物失去本来面目,所以这则材料也是在强调要保持本色。

另外,“本来面目”既可以是纯正的,也可以是阴暗的,根据两则材料作者的情感倾向,这里应该都是在说本来面目是好的、纯正的。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立意为:去除伪饰,保持本色,坚守本心(或节操)。

【佳作展台】莫失初心我们常在书中看到绿林好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不掩真容,不改真性情。

坚守本色者,是为真英雄!真英雄,不失初心。

鲁迅认为,有些东西,经过润色,虽仍留存,却失去了本来面目。

事物经过润色,大体成了俗物,失了心性。

人存于世,应该做到苏轼所谓“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这好比重新着色的腐朽吉他,无论外表的颜色多么令人着迷,尖锐的音色早已暴露其木质的溃烂,如何能与原木的天然醇厚相比,所以说,莫失初心,方可始终。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不复,各诸侯国开始征战争霸,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这时,孔子以瘦弱身躯奔走各国,传播自己的思想。

纵然受人白眼冷待,纵然两鬓泛白贫苦不堪,孔子依然未曾改变自己的初心。

假如孔子当初半途改变自己的志向迎合君主,还会有中华民族至今仍崇尚的仁礼吗?还会有启人心智的思想吗?不会的。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不失初心,甘受贫苦,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圣人之名。

面对民众的指责、刁难,面对教会的示威迫害,哥白尼面不改色,对“日心说”坚信不疑。

面对强加给他的污名,他宁死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他发自内心地追求真知,所以无法颠倒黑白。

在生命与灵魂之间,他坚守初心,在世界科学历史的起点为人类树立下追求真理的伟大丰碑。

文天祥在狱中也不忘初心,绝不投降,戊戌六君子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坚守初心,甘愿赴刑场英勇就义……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坚守的是什么?不是赞誉,不是尊严,而是不忘初心的信仰。

反观当下,消遣着生命的庸人依然存在,他们终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虚度时光。

他们早已忘记或失却自己的初心,却还在鄙夷他人苦苦的追寻。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没有初心的人也是可悲的,他们不懂得微微一笑的愉悦,不懂得为真诚坚持的勇气,更不懂得坚守初心的无限乐趣。

漫漫人生之路上,我们可以为所爱之人、所喜之物完善自己、改变自己,但绝不能背叛我们坚守至今的那颗善良真诚、热爱生命、崇尚真理的初心。

不忘初心、不失本色是一种处世之道,是一种人生智慧。

让我们勇敢地坚守本心吧,“任尔东西南北风”。

【名师点评】首先,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看,文章扣住坚守本心、不失初心来写,契合材料旨意。

其次,说理论证很充分,举例恰当,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观点,很有说服力。

总之,这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佳作展示】守住心灵的月亮如果人生是一场跋涉,那么名利的诱惑,世俗的引诱便是途中的泥潭,经不起诱惑的人便会深陷其中。

只有学会说“不”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跋涉中守住心灵的净土。

(开头改为以设喻起笔,化抽象为形象,立意和思维指向更明确。

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警醒,表达有新意。

)回首历史,古人先贤早已以他们的高洁品行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沧海桑田,曳尾于涂的神龟依旧逍遥;花开花败,东篱的菊花依然盛开;猎猎西风,埋没不了荒漠中的点点足迹;潮起潮落,湮没不料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

他们大声地对名利的引诱说“不”,他们拒绝功名财富,坚守自己灵魂的洁净和人格的高贵。

他们离去了,却给黑暗中昧昧昏睡的世人留下不可企及的妩媚,如一棵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根据题意的需要,将学过的课文素材进行艺术的加工,浓缩成典故的形式,以排比句的形式巧妙地呈现,简练优美的语言避免了大段的陈述。

常规素材只要巧妙运用,在表现和表达上也同样可以呈现新意。

)古人们的这种清洁精神也滋养出现代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由古而今,过渡自然,拓展联想,是文章写出新意的重要方法。

)有着纯净清洁灵魂的海子,渴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渴望人与人之间亲密纯粹的情感。

然而冷漠的世情、物欲横流的社会令他失望至极,于是他选择了离去,选择了对他生存的人世说“不”!也许这有些激进,但当他选择离去的一刹那,他的身上迸发出了一种超然的大力量。

这是一种拒绝世俗阴暗,拒绝一切污秽的清洁力量。

他离去了,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己精神的一片海,也留给世人以深深的震撼!(详叙一例,是对上段的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虽然选择此例未必十分恰当,但还是扣住了古今一脉相承的坚守自己心灵世界的精神这一文章主旨。

)这些靠心灵纯洁而伟大的人,他们拒绝了名利、世俗的诱惑,选择了自己真正珍视的东西,从而划出了光彩夺目的人生轨迹。

而不会说“不”,或者不愿说“不”的人,则很容易跌入诱惑的深渊而难以自拔。

(承上启下,转向议论的另一个角度)翻阅中国近代史,我们就会发现袁世凯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身影:有着过人才华的他面对革命的胜利果实时,抵不住权利的诱惑,无耻地窃取了胜利的果实,骇然称帝。

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他不会说“不”,从而失去了心灵的底线,背叛了革命的初衷,也使自己背上了一世的骂名。

(从反面论证,以近代史为例,取例较典型。

思维的转换,既可以避免平铺直议,使文章呈现深度,也可以使文章出新意。

)心灵的花圃不被鲜花占据,就会被杂草吞没。

当周遭被污浊包围时,当心灵受到诱惑时,我们需要以“不”字立身,挡住颓败、糜烂、黑暗,挡住这一切洪水猛兽,宁愿选择一刀两断的痛,也不姑息藕断丝连的侵蚀!(说理形象,语气果断,掷地有声)这样的决心,恰如苏子在穿叶声中的那一句“谁怕”,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招手!(苏轼词的化用不着痕迹又恰倒好处。

)让我们学会说“不”吧。

用响亮的“不”字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拥有真正的自我;用响亮的“不”字驱散云翳,守住那轮永远照耀心灵的明月……(回应开头,用心灵的月亮收束全文,并点题。

)总评:本文笔力集中并向深度挖掘,伟大的心灵总是能守住自己心灵的月亮,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相反地,那些失去心灵底线的人只能落得千秋骂名,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应以“不”立身的重要性,说明作者没有仅停留在文题提示的思考水平,而有了高一层次的辩证思索,辩证思维使文章的议论空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这是作者立意上的新颖与深刻之处。

取材上,五个古代事例,并辅之以近现代的典型事例充实了辩证论证的内容,呈现了思维的层次性与开阔性,体现了个性化思考的作文原则。

保持自己的本色太阳之所以光芒四射,是因为它冲破了乌云的桎梏;松柏之所以傲岸挺立,是因为它经住了风雪的考验;金子之所以熠熠生辉,是因为它经过千淘万漉的洗礼……光芒四射是太阳的特征,挺拔傲岸是松柏的个性,熠熠闪光是金子的标签,人只有自己的本色方可独立于世。

站在历史的河畔,那一个个闪光的形象映入眼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汨罗河畔沉吟的屈子用生命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世人皆醉我独醒”,为了真理岂能与世人一样随波逐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用生命诠释着自己的爱国之心,用自己不朽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屈子固守本色,为民族精神平添无限光彩。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怀揣着美丽的梦想,踏上入京的征程,可谁又会曾想到才华横溢之人竟无用武之地。

他看不惯权贵的惺惺作态,受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

于是乎,在让高力士脱靴让杨贵妃研墨之后,傲岸的青莲居士高吟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而去。

正因为李白能保持自己的浪漫狂放不拘一格的秉性,一代诗仙的美誉才使他名贯中华。

李白固守本色,为民族文化增添无限内涵。

处于人生低谷中的人总会因自己独特的举动而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

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民意支持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在网上开通“鸠山咖啡屋”博客,体察民情,主动倾听民众最真实的声音。

虽然伴有不少嘲讽挖苦,但他的博客正如其名,像咖啡般温润了日本人民烦躁的心。

与此同时,他的支持率因此而上升至58﹪。

鸠山由纪夫固守本色使他重获民心稳掌政局。

历史往往因独特而愈加丰富,人生也因独特而愈加充实。

被评为《美国时代》年度封面的那幅名为“中国工人”的照片时时感动着世界人民的心。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不少国家的工人们躁动不安,罢工发泄着他们的不满,但继承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工人们在世界浪潮中仍保持着本民族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本质。

他们虽然辛苦,却仍以微笑去面对。

中国工人的微笑不但完成了中国经济“保八”的目标,也抚慰着、温暖着、感动着全世界工人的心。

历史就是这样,独特的总会被铭记。

中国工人正是由于能在燥乱的经济大潮中保持独立的风骨才被世界工人所敬仰,也将会被历史永久记录。

,正如小松树那样,不被热烈的红色所吸引,也不被灿烂的金黄所动摇,固守一身本色的而又独特的绿,所以才能使它即使是在冬天也会郁郁葱葱。

保持本色,就是独特的活,即使跌倒了也要爬起来豪迈地笑。

正因为有本色,才会有特色;正因为有本色,个性才愈加彰显;正因为有本色,生活才愈加充实;正因为有本色,历史才愈加多彩!点评:这是一篇比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作者开篇先对“太阳”、“松柏”、“金子”三物的本色美进行探因,并构成排比句式进行联类列举,指出“只有保持本色,才能独立于世”的观点。

正文围绕既定观点展开论述,作者没有停留在“本色是什么”的思维上进行拆解论证,而是运用三个事例纵深思考,引发出“固守本色”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以及“得民心,感天地”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论述。

文章把论述“本色人生”的一般命题与探究精神文化的社会命题巧妙结合,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广博的阅读积累及其运用,更体现了作者富有理性的思维和写作习惯。

结尾“活要活得独立,活要活得有本色”富含激励与启发,是对全文观点的有力归结。

参考事例:庄子、屈原、陶潜、李白、柳宗元、苏轼、关汉卿启功、沈从文、马寅初、陈寅恪法布尔王宝强、阿甘立意:一等:(1)做自然、率性、直率、朴素、纯厚的人(真我),表现真性情,不做作。

(2)坚持自我(3)做淡泊名利、清洁自守的人二等:人之初,性本善三等:乐观、坚强、宽容、奋斗、诚信、责任等是人的本色。

本色若天空失去了原本广阔无际的蓝,何来鹰击长空的豪迈?若河流失去了原本灵活流动的身姿,何来鱼翔浅底的轻快?若生命失去了原本纯净无邪的品性,又何来大千世界的美好?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万物的本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