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是本次教学开放日的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多维的考虑:采用话题式教学,围绕知识有所侧重又要提高,渗透核心素养,以悄然达到提升学生面对高考题目的能力,最后能浓缩地呈现在40分钟的课堂,我所展示的是我们强大的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备课到试讲,再到正式上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1、总体设计。
课堂设计要有一条主线,层层递进,让听课者(学生和老师)思路明晰,不必面面俱到,对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大胆删除,对知识能整合的就要整合,从最初的25页PPT的课件,删减至14页。
“PPT写得越多就越说明自己越不懂,自己思路越清楚PPT就自然越简略”。
PPT的字多,反而会搅乱学生的思维,越简略也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知识和材料如何处理?采用案例教学,一例到底,但有些知识又不能很好融入,因此,复习时将它们提前,材料专门用于分析重点知识,然后再进行拔高,贯彻素养提升。
2、素材选取。
知识点确定的情况下,精选素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实践是一个很广泛的话题,小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农民种地,从大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但是选取一个可切入的话题真的很难。
试讲结束后,潘老师和丁老师马上表达了相同看法,“视频不够震撼”。
作为贯穿课堂起决定作用的材料,要有可讨论性,平铺直叙的材料是没有意义的。
3、教学细节。
记得每次试讲完以后,姬老师和张老师、郑老师都会和我交流一个多小时,都会对语言的流畅度,PPT每个标志的设置,每个动画出示的方式、顺序等等进行指导,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大道至简,一张PPT上字体最多两种,颜色最多三种,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视觉及思考。
时间把握,我自己对着PPT,每页用时多少,进行详细记录,在下课铃想起那一刻结束本课,绝不拖堂。
4、学生素养培养。
本次教学开放日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
因此,在课堂各环节中也特别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落实,在活动中提升,让学生活起来,让素养在无形中在学生的思维里成长起来。
增强学生互动设计,不仅仅是思维的互动,还有精神的互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给予充分表达机会。
5、瞄准高考,模拟高考的命题。
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课堂的核心。
“学习
袁隆平,守护世界粮食安全”,这是一个模拟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就帮助学生分析到。
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次强调实践第一,获取认识后又回到实践中去。
但是,评课老师也讲到其余两个问题设置指向性还是不够明确,不能给定知识范围,有待重新设计。
素养来自题目,更来自平时的锻炼,不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精心设计。
课后,有听课老师这样总结,教学设计具匠心,一材多用串知识。
师生互动有章法,课堂活跃有激情,核心素养悄然成!我想,这也是对我们科组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