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
4."6亿亩,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水稻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人口中有65%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9年我国大米成品粮产量为6300万吨,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至少仍将有两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大米需求将大幅增长,城市消费结构改变,将间接消耗更多的粮食,未来中国大米产量预计在1亿吨左右。
未来几年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水稻的上下游产业以及水稻产业的机械化发展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点。
1.大米市场集中度仍需提高。
目前中国大米行业的发展步伐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规模小、组织程度差。
大米加工领域主要以小生产、小作坊、小商贩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业和领军企业。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7900个,年均生产能力
1."52万吨,市场集中度仍旧很低。
2.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米品牌的进入,国内大米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目前消费者对中国大米的品牌忠诚度不高,部分市场份额可能会丢失。
目前的大米产业类似与10年前的食用油市场,未来市场竞争,品牌化趋势明显,小包装市场的行业大整合局面将难以避免。
3.品牌杂乱,竞争无序。
大米在人民生活中的份量如此之重。
但走进粮店,能够看到的多数是没有任何标识的散装大米,即使有牌子也是象“东北大米”、“太湖大米”、“安徽大米”这样的产地品牌,或者是“优质大米”这样什么也不是的牌子而促销和宣传策略更是单一的降价抛售。
中国大米企业的品牌经营意识远远滞后。
如果说大米行业无品牌,那么有失偏颇,但是其品牌确实杂乱,在各大超市大米品牌中,同时出现在三家超市的大米品牌却不超过十个。
一直以来在食品、尤其是农产品领域大部分的企业只
做下游、做品牌、做消费品,但由于缺乏对上游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由此对终端消费产品质量缺乏控制力,并最终导致失败的颇多。
目前国内外粮食巨头纷纷打造全产业链,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目前的大米产业现状决定了未来大米产业必将以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为先导。
根据国外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形成了大米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大米产业链的全程质量监管,是我国大米行业整合提升、产业升级,以及体现大米行业现代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这也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做强做大做精的有效模式。
目前全球各国粮食巨头纷纷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发市场强烈关注。
2011年中国大米产业博览会(米博会)将全力打造全大米产业链的平台,为大米行业供应商和采购商架起一座难得的沟通桥梁。
此次会展将于
2011年6月18日在我国“四大米市”之首的芜湖国际展览中心开始,届时大米业内众多家国内外领先厂商和大米设备企业以及专业机构将参加博览会,同时举办的大米全产业链论坛将与来至上中下游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起探讨全大米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竞争策略:
1.顺应“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概念,力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真正优质、健康的好大米。
重点着手从米源、加工等产业链前端进行全面的基础建设,为大规模市场拓展做保障,积极布局全国大米市场。
2.重点开拓小包装大米市场,加强小包装大米的市场推广工作。
在各地商超全面铺货,设立全球研发中心。
3.全产业链监控管理模式,有效保障消费终端的产品质量,实现安全可追溯,从而打造“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产业链,这是品牌大米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