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李小建老师的《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经典的教材之一,上学的时候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学过这本书,但当时没怎么用心看,现在时隔几年,再翻一遍这本书,虽然是10年前的书了,但看完之后仍然很有收获,感觉以后应该时不时的把我们行业相关的教材拿出来看,虽然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对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每次看都会把这些年来的工作学习知识等组织梳理一遍,对工作还是大有裨益。

看的时候,记录了一些笔记,主要是书里的一些观点和内容,比较基本: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

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

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

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指出,经济学长期忽视区位研究①,然而,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市场地域大小与商品的市场价格、地域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有关。

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侯选地,特别是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的一些非经济因子也在起作用。

在这些因子作用下进行的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润最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地理惯性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在书中,杨澜谈到语言对认识世界、对话西方的重要性。

她说,当年考大学本来打算报考艺术类或者社会学、历史学专业,但最终在父亲的建议下,选择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英语。

后来,她依靠语言上的优势,走进电视主持行业的大门,又在《杨澜访谈录》的对话平台上,与东西方的各路精英们谈古论今。

随着工作的开展,杨澜越来越感到,掌握母语之外的语言,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学习工具,而是得到了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被引领着进入了新的世界,进入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杨澜以对话者和沟通者的姿态推进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也让西方世界和外部世界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经济活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开始从资本、有形资产、一般劳动力转为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

市场规模也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规模经济一般分为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社会学和管理学在对信息流通渠道的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对决策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来自于偶然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影响经济区位活动的包括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其它市场条件)、区域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环境因素、可进入性)、交通。

自给性农业经营的存在是导致杜能模式与现实农业空间分布状况产生偏离的最大原因之一。

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

探讨在直线市场条件下,存在两个竞争企业时,区位与市场地域的关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霍特林模式。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当我们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

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较合理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

市场进入、市场拓展和生产发展是公司发展的基本策略。

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位于少数主要都市。

被称为“全球性城市”或“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

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支柱产业不等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的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它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功能。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那么它就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所谓创新是指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发出新的原材料,引入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出新的市场等等。

只有具备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高比较优势系数(区位熵)、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

所以,在这个救赎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主人公不仅仅是将自己成功救赎出来,同时也是完成了对于身边的人的救赎。

因此这个时候整个的救赎的意义也就升级了。

这与人生的意义是一样的,当我们从迷茫当中走出来的时候,可能我们实现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估计。

对本区域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应该寻求区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配套问题。

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世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以及本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有两个,一是市场机制,另一个是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是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由城镇所组成的线是区域空间结构中一种综合性的重要的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因而往往被称之为轴线。

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几种较典型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依托网络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成为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

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

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

扩散机制有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级扩散和随机扩散四种表现形式。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虽然,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有一定的惯性,但是,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这就是地理学的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流通中心、服务与管理中心、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创新中心)、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

每个城市都与周围地区构成大小不等的地域单元。

这些地域单元依据其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关系进行组合,并与各种网络结合在一起,就把区域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实际上就构成了区域的空间框架。

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

具体表现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断扩大。

由于在现实中城市用地往往因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等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可比性有限,所以,一般都采用人口指标来对城市化进行测度。

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总体上为一条S形曲线,大致分成3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终极阶段。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称为城市化的地域推进,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近域推进,另一个是广域推进。

农村工业化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开始趋于淡化,农村从自身这边努力主动地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使城乡之间在发展上关联互动。

技术创新的结果主要有,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制度是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如下: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