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

最新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人文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欢迎赏阅。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一篇】: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读《人文地理随笔》有感唐晓峰教授,原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

此后不久,教授又去了美国希拉丘兹读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

回国后,唐教授在北京大学授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唐教授幼年成长于北京老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北京文化气息,后来又远赴美国深造。

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结合北京的历史环境,唐教授写出了《人文地理随笔》。

作者唐晓峰教授在书中以简洁生动的描写法,陈述并且议论地理学中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同时又夹杂唐教授自身的想法,娓娓道来,好似一个悠远而有趣的故事。

书中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地理学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人文内容,让读者深刻、直观地体会到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实属佳作。

当我拿起老师极力推荐的《人文地理随笔》时,看着那些那些历史、地理专业术语和历史图片,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

我的内心极其不情愿阅读这本书,认为这种类型的书籍必定是极其枯燥乏味的。

但后来转念想想,这本书在各大网站畅销多年必定是有道理的,老师的强力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

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由浅入深,细细品读这本书籍。

慢慢地我读懂了。

原来,人文地理,离我们很近,却总是被人忽视。

翻阅着本书,可以带我们走进一个时空的轨道,引发我们的畅想。

书中唐晓峰教授以小散文的形式来展现人文地理的魅力,将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绝不会让人觉得烦躁无味。

我就是一个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图画,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

唐晓峰教授在书中说到:“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

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

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

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我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的,一方面,社会总是随着历史的脚步滚滚向前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例外,所以地理学总是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

这也是地理学长盛不衰,经久不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原因。

而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发展跟地理学的发展的息息相关的,所以教授说“研究人文地理学,需要先把人看透”。

这不就是运用了哲学中的“联系”的观点吗?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多样性显著,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韵味,需要人们放眼世界,博采众长。

教授说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很好地说明了学习异于自身民族的文化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同时也体现了地理学知识的无国界,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让不同国界的学者深深为之折服。

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还在于给人类以重大启示。

例如唐晓峰教授在文章中所言,从先秦时代开始,所谓一统的地域观念,包括九州、五服、五岳等这些东西逐渐与华夏文化中的“大义”相联系,成为很经典的地理观念,支撑着后来的王朝地域建设和王朝的地理认同。

九州的范围以及完整,是中国古代王朝在疆域上正统程度的一项标准。

在九州之内建立的王朝,无论是谁,都可以获得几分正统性,并在“正史”里面占正位。

而“五岳”,亦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

是在自然山河中感受到了一种可以认同的人文国家品格。

这种依托自然山川的人文国家品格,来自根基甚深的“名山大川”的礼法传统。

“名山大川”在古代,绝不是游人多往而“俗成”的胜景,而是由王朝正式确认、有严格祭祀制度的特定的高山大河。

这些山川以其显赫的景观形象、均衡的地理布局,逐渐成为王朝国家的疆域坐标、国土象征与地理框架。

“五岳”就是其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它是庄严的“地德”的神圣象征,曾有各类封号,它们大跨度的东西南北中的布局,在人们的观念中升华为华夏世界整体性的擎天巨柱。

五岳的范围(岳域)是九州、神州、华夏地域的又一表达,讲华夏地域安宁,可以说“五岳之安”,讲华夏地域之乱,可以说“九州波骇,五月尘飞”。

文章中教授还列举了一些王朝的都城与岳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着重描述了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统治者,为了华夏地域正统性的重要问题而进行的一些举措。

比如北魏迁都洛阳、清朝实行的一些岳以及名山的调整措施等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地理与政治地理的分析,唐晓峰教授最后得出了一个关于五岳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阐述:“五岳从概念到事实的确立,是这一政治——文化地理过程的重要侧面,它一方面以礼仪道德的形式支持着对辽阔国土的一统性的建设,另一方面则展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向自然景观灌注浓厚的礼法政治含义,而使其成为独特的描述华夏文明的地理语言。

”之前出现的重新划分“五岳”的提议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这只不过是又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罢了。

但是其中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状况堪忧。

假如都只考虑到五岳在当下经济环境下的有利可图以及自然景观方面的新乐趣。

而忽视了五岳在华夏文明中的文化传承地位,五岳在中国所代表的文化形象,这对于中国的人文建设是伤害巨大的。

这也启示我们如果仅从风景与自然地域的经济利益方面入手,不注重这种可以国家文化建设,那么国家的文化底蕴将会愈来愈弱,那中国将来又怎么能在当今这个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中立足呢?书中收录《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民族与地域》、《古代黄土高原上的另一种居民》、《山东地区与华夏文明》等人文地理随笔,节奏简洁明快,随笔形式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唐教授对人文地理学的热爱,以及他对人文地理学侵注的心血。

唐教授个人十分注重证据性研究,这在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书中大量引用事实论据,文物研究成果,这使得书中的观点论断更有代表性,全面性,真实性,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本文集汇集的是一些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部分是短文,笔调较轻松,第二部分长些,口气较严肃。

虽然篇幅不同,但却是各有千秋。

尽管本书叫人文地理随笔,可是书中并没有像其他的地理随笔一样,整篇充斥着满满的游记,令读者感到乏善可陈,枯燥无味,书中更多的是一些“想法”,要么是从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要么是在想法中找出的地理内容,我从中学到诸多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方法。

给我一种自然随性之感,不拘于形式往往更出众,更显教授的独具匠心,读起来韵味悠长,却又通俗易懂,好似一杯茗茶,久久萦绕心头,令人回味。

不得不说,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事物。

唐教授这本书的失败之处在于书的封面。

以红色为封面的主色调,混合杏色,封面上方还有酷似“人”字的毛笔字。

给人陈旧、庸俗之感,毫无新意,激发不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该书内容涉猎极广。

时间上贯穿古今,中华上下五千年。

书中还论述了古今中外重要的著作与人物,全面而又仔细。

《随笔》中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但内容都极其丰富,都值得细读与回味。

我认为每一位读者阅读之后都会体会到人文地理的思维与理念的内涵,都定会获得启发与新知。

总的来说,唐晓峰教授的这本《人文地理随笔》,虽然在封面设计是不尽人意,但是文章内容精彩绝伦,极其出彩。

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着很是滋味。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二篇】:《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内容”。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

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大地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

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

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

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

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

“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

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

作者提到:“地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

“‘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

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

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

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

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

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

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

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

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李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范式。

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三篇】:《人文地理随笔》读书报告正如他人所说,地理在窗外,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

唐老师的随笔建立在很强烈地人文气息上。

就像他在前言4中说道:“‘人地关系’不是空的,抽象的,一定有文化,历史的具体背景与内涵。

”人文地理随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从普遍的地理事物中找出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边缘里,辇毂之下,老北京里的什刹海酒吧,还有,还有什么呢,可是熟悉城市里的陌生感,亦或是人民都市里的拜金主义,一切的一切,我在随笔里感悟,在随笔里呻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