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课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优秀课件
作者简介
• 字摩诘 诗佛 王右丞 • 能诗 善画 工书 能乐 •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王孟 • 山水田园之乐,静谧恬淡的意境 • 东坡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 天宝年间,唐玄宗沉溺于声色骄奢之中, 宰相李林甫、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不堪。 王维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不敢与之决裂, 他先是隐居终南山,后又购得宋之问蓝田 别墅,采取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裴迪 亦曾与之同隐居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 日。天宝后,裴迪从政蜀州,王维仍在辋 川别墅,便写了这封信,邀裴迪再来山乡, 共赏自然风光。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4、①、故山殊可过 ( 副词),很
随着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形)容词,差别
练一练二:解释下列红体词的意思
正,正在
(1)足下方温经罢,结束 (2)与山僧饭讫而以去往,从前
(3)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4)然是中有深这趣矣当!中无/忽不注意, (5)山中人王维白 忘记
书信中对平辈晚辈 的谦辞
仄(zè)径
蔓(màn)发
轻儵(tiáo)
青皋(gāo)
朝雊(gòu)
第一段: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 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重点词语:
近:接近。
下:下旬。
殊:副词,很。 足下:敬辞,对对方的
敬称。相:代词,你。 憩:休息。
与:介词,跟;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 山中人王书维信白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7) 斯之不远指示代词,此,这
词类活用
• 近腊月下( 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
• 与月上下 ( 随波上下荡漾,名作动 )
• 村墟夜舂( 在夜晚,名作状语
)
• 与山僧饭讫而去( 吃饭,名作动 )
• 露湿青皋( 湿润,形作动
)
古今意义:
古:气候 景气
今:指经济的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重点字词: 当待:等到。出:浮出。矫:举。湿:打湿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倘:倘或,表示商量语气。以:用。 然:然而。是中:这当中。无忽:无,通 “毋”不要;忽:不注意,轻视。 因:凭借。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第三段译文: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 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 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 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 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 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高洁出尘 的话,难道我能用这等闲事来邀请你吗? 然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借着驮运黄檗出山的人,带给你这封信, 不一一详述了。
第三段:描绘出春山中生机勃发的景象。 草木蔓发
山 春山可望
村 春
轻鲦出水
色 白鸥矫翼
图 露湿青皋
生机勃勃 斑斓夺目
从我游
麦陇朝雊
1、这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信,你 能简要说说王维这封信的内容吗?
第一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描写故山冬日的美景及对往 昔的回忆 。
第三段:铺叙故山春日的美景,对好 友发出热情邀请。
古:指入睡静默
今:指不作声
古:天性 天机
今:一般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古:书信结不尾一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 今:不相同,不固定
练一练一:一词多义
1、①、与裴秀才迪书 ( 动词,)给
②、与山僧饭讫而去 ( ) 介词,跟
③、与月上下
( 介)词,跟
2、①、故山殊可过 (
) 动词,游览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名词),过错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副词,过于 3、① 、因驮黄檗人往 ( 介)词,凭借
• 感受: 1、寂静而清幽 2、轻快、生机勃勃
实写 虚写
4、 作为一封书信,王维为什么把主要篇 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①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 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 享,
②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③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之中、 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细剖·深析] [楼主] 中国自古隐士颇多,你对隐 士有何态度?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加红色词的意思。
(1)故山殊可很过、非常/访问、游览 (2)足下方温经 正,正在 (3)与山僧饭讫而去罢,结束 (4)多思曩昔,携手赋以诗往,从前 (5)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这当中
书信的特点
• 1、内容广泛。议论、叙事、抒情、写景, 无所不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2、富于抒情性。能鲜明地表现作者的个 性和风格,写作时随意挥洒,尽情倾吐, 能使读者感到如见其人。
• 3、表现手法灵活。无成法,无定体,或 寥寥数语,或洋洋千言,不需雕琢,率真 自然,活泼自由,语言不避方言俗语。
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 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 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书”“答……书”“与……书”“寄…… 书”等,例如《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微之 书》(白居易)等等。
裴迪: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 诗人。秀才:当时对士人的通称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1.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写作风格。 2.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与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掌握本文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书信文体特征。
峻拔秀丽,如锦绣画屏 终南山,位于西安西南30公里
太 乙 峰 上 一 劲 松
山中有许多修炼 者留下的茅房木屋
这里曾是道教 的发祥地之一
注意文中下列字词的读音
猥(wěi) 憩(qì) 饭讫(qì)
玄灞(bà)
辋(wǎng)水
沦(lún)涟(lián) 舂(chōng)
相间(jiàn)
曩(nǎng)昔
重点词语: 比:等到。 涉,渡。玄, 黑色。 郭:外城。 夜:在夜里。沦涟:细小的波纹。 间:夹杂。 静默:入睡 。曩昔:过去。 临:来到。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
第二段译文: 等我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 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 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 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 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 睡,多想从前你我手牵着手吟诵诗歌, 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 的情景。
[沙发]
在中国古代,有隐逸情怀的人士不少,但 是真正的隐士却不多。所谓小隐隐于山, 大隐隐于市。其实,隐于红尘之外的隐士, 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要耐 得住寂寞,能混迹于红尘之中,而不为红 尘俗事所动;真正的隐逸情怀则是一种心 灵的宁静,是一种生活的调剂,更是一种 人生的追求!
[板凳]
1.如果你是裴迪,看到这封信,你能感觉 到你的朋友、好知己传递给你的“深趣” 是什么吗?
2.你还知道哪些友情相邀的诗句?
深趣:幽深而高远
(1)享受山中有大自然赐予的 美景和闲适恬静的生活。
(2)两人有共同爱好,志趣相 投;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
(3)从发现、享受大自然赐予 的美景,进而达到发现了自己的 真性情,达到闲适山水中、追求 田园生活的淡泊的人生志趣。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些隐士为了 保持自己的高贵或者为了不被社会的 环境所感染,从而选择了隐居。但是, 他们的隐居,实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和逃避。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都像他 们那样选择逃避,那谁来进取和付出 呢?所以,这些隐士的行为是不可取 的。
[三楼]
他们有着对美好的不满与不平,他们有 着对现实的担忧与无力,他们有着对现 实的渴望与期待,他们有着对现实的憧 憬与理想。他们有的隐于诗,有的隐于 画,有的隐于书,终生孜孜不倦,多有 所成,从而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 变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山 波光月影的荡漾
近
山
视 觉
色
中 冬 夜 之 景
寒山远火的明灭 深巷寒犬的吠叫 夜舂疏钟的相间
远
水
听 觉
声
幽寂 清寥 隽永
故山殊可过
第三段: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 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 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2、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 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 急之务相邀。”
3、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并尝试 从描写对象、描写手法及给人的感受三 方面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
• 描写对象:1、冬夜图 2、春日图
• 描写手法:1、以动衬静,以声写静 2、动静结合,色彩明快
讫:完,毕。
而:连词,表承接。 去:离开。
第一段译文: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
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 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 书,仓猝中我不敢打扰,就独 自一人去山中,在感配寺休息, 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 开了。
第二段: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 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 诗,步仄径,临清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