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感知环境东北林大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感知环境东北林大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凯文· 林奇1960年发表了他的代表做《城市的形象》,提出了一种 全新的分析城市形态的创造性方法。 1.1 环境意象 所谓意象性就是指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心 理形象的性能,亦可称之为可识别性或可见性。 分为3个方面:识别(即目标的识别性,占首要地位)、结构(即必须 包括目标和观察者)和意义(即这一目标要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 1.2 公众印象 人们之所以能识别城市总的路径,找到需要去的目的地,就是因为 记住了城市的某些特定的形象,心理学家把记忆中的客观事物和形象称 为表现或意象,把人对于特定空间的表现和意象称为认知地图。(保证 认知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可使居民产生归属感,有利历史文脉的延续)
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4.2”类似性城市“的思想 罗西将城市作为某个地域一个种群人们“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城市 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段所触发,过去所遇到的 经历就会和人的记忆一起呈现出来,因而罗西从研究场所和记忆入手,就 形成了“类似性城市”理论的内涵。 “类似性城市”的思想是关于人的意识,即城市主体的研究。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清华大学朱文一运用符合学理论和方法,将城市空间定义为某种符号空 间,并把城市空间划分为六要素:郊野公园、城市大街、城市广场、城市的 “院”、城市街道、城市公园。这六种符号空间构成要素是空间知觉与人类 文化相互交织、作用的体现,并分别与六种空间类型:游牧空间、路径空间、 广场空间、领域空间、街道空间、理想空间对应,同时代表了文化发展的六 个层次:神话、宗教、科学、历史、语言和艺术(如下图)。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舒尔兹强调“中心”、“路线”和“领域”是知觉意义而非概念意义上 的,这三者也是“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存在空间”理解城市,城市 空间可看成为由中心(亦即场所)、方向(亦即路线)、区域(亦即领域) 三要素构成。
中心、方向、区域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舒尔兹吸取了“空间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思想,他认 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图式是由中心出发,形成路径,并由路径划分区域,从而 获得他所能及世界的图式,这种图式概念里,不涉及科学定量的意思,而只 是拓扑关系,如邻近、分离、连续等拓扑特征(如下图)。
现场所见的波士顿视觉形式
1.3城市意象及构成因素 通过对大量居民的认知地图的综合分析,林奇 认为,如果暂且排除地区的社会意义、作用、历史 等其他影响意象性的因素,城市意象的内容主要与 物质形式有关,其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缘、区域、 结点和地标,居民正是通过对这五种要素的认知, 才识别了城市的视觉形态(见下图)。
各种拓扑关系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2.2 评价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认识世界的普遍图式,人对周围环 境(包括城市空间)的认识都遵从中心——路线——领域模式,并强调了场 所的人文意义,与林奇一样,较以往的“之间空间不见人”的空间理论前进 了一步。 但他的存在空间三要素过于模糊、笼统,而且具有较为抽象的理论特征, 难以在城市空间创造的实践中把握和操作。对此,他本人也没有将其理论付 诸实践而给出较为肯定的证明。 正如汪坦教授所描述的那样,“形式”之学在现代主义之后陷入困境,“诺 伯格 舒尔兹设想以格式余而力不足,未能随缘“。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4.3城市建筑理论中的空间观 从上面介绍中可以看出,理性主义类型学的研究是对现存城市和建筑 物的客体的研究,而“类似性城市”思想则是关于人的意识,即城市主 体的研究,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蕴含着罗西基本的城市空间观。 罗西的城市空间观:即城市空间的物质性显现于现存城市中的建筑形 态共时性,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 城市空间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空间形态及场 所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历史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 式上的表现,体现在时间因素中现存城市的建设类型(历史性)。
罗西认为城市不仅是一个空间,也是有意义的场所,体现了一种场所精 神。人们对城市的总体认识应建立在对城市场所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 记忆基础之上,人类对城市的认识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空间因素在现 存城市中的建筑形态(共时性);二是时间因素在现在城市中建筑类型 (历时性),罗西的”类似性城市“的思想强调两者的结合。
凯文· 林奇最早采用这种方法对人们的头脑中记忆的城市形象进行研 究,从而得出认知形象的一般特征(见下图)。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众所理解的波士顿形象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波士顿半岛的概图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路”:即路径(path),是一 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尔地 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街道、 步行道、公交线、运河和铁路等) “边”:即边缘(edge),边缘 是不被观察者用作或视为路径的 另一种线性要素。(两个面的界 限,河岸,沟渠,开发区的边界、 墙体) “结”:即节点(node),是观 察者能够进入城市中的战略点, 进进出出的集中焦点。(交叉口、 交通的转换处、十字路口或路径 的汇聚点) “区”:即地区(district),是 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部分,以两 维范围来表达,在观察者的精神 中有进入其“内部”的感觉 “誌”:即地标(landmark), 是另一类的参照点,观察者不能 进入他们的内部,是外在的。 (建筑物、招牌,商店货山丘)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五、空间意义分析
空间意义分析
5.1场所与场所的意义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城 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 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 一般来说,意义是指事物、现象事件以及它们在人们的活动中所起 作用的本质。意义体现了人们与社会、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是人类 交往与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 场所的意义,是指场所的空间组织、形态元素和材质特征等综合传 递和反映社会、文化等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在人与场所的特定关系互动 中加以体现和认知。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团体,不同的人的认知对 城市意义有不然的理解。
概括地说,由空间意象的研究开始,知觉的、感觉的形式一直是 凯 文· 林奇的城市形态理论的核心,林奇的城市意象实际上是实体环境与知觉 过程的结合。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5 评价 凯文 林奇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讲心理学的方法和研究成 果运用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将人——环境互动反馈机制作为一个同意的 整体来研究,并从城市整体出发,避免了以功能划分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实 现了对古典城市构图格局的超越。 不足之处:1、过于注重空间形态物质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不同社会地 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人对城市认知意象的差异性;2、对城市环境形 象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不够,城市空间形态从表象上看是由一个个“要 素”构成,实际上是由要素之间的关系所支配,城市空间设计就是要素之间 关系的设计,即通过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创造空间的组织感和秩序感, 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结构和形态;3、以5种要素来概括城市的物质形态,对 于复杂的现代城市,显得太单薄了,城市的复杂性要求一种能容纳更多样性 的模式来理解。 简言之,以居民的认知印象来讨论城市的客观形象,使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超出了客体形式而深入认知主体的人,可谓开创了新世纪。但忽视历史、社 会和功能的作用是其不足之处。
城市符号空间构成
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城市符号空间的 构成要素图示
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将城市空间符号化,进行城市空间的文化——符号相关分析,从一个新 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无疑将丰富城市空间分析的理论。 但对城市符号空间的观点的疑虑也有其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用语言或符号学方法来分析建筑与城市空间,有一个是否适用的问题。 (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仅仅作为表面工具是否合适) 2、符号及象征主义是否是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主要属性。(建筑物的功能 重要还是形式重要?巴洛克穹顶、流水别墅) 3、是城市符号空间论理论本身的认识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到城市空间 的功能活动属性;另一方面,有关“符号”本身的特性仍没有一个公认的认 识,也会影响到此理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