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分析
寒假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姓名丁卫科
学号
联系方式
土木建筑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11-1班
资料仅供参考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从开始,中国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重大决策意义深远。

这将不但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而且也将给社会其它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意义。

而且,她们无疑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选任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对于激发农村基层组织活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无疑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非常关键的。

但如何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智力优势、活力优势和创新优势,使她们在农村这块广阔的田野上扎根结果、大有作为,解决她们能够留得下、信得过、干得好的问题还需要实践的探索与检验。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这一特殊团体引起了不少争议。

下面,就选聘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认识,并就这些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

无疑,村官政策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

一方面在中国当前阶段,农村基层村干部绝大多数存在着文化程度低、自动化办公能力差等特点,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且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极端的不平衡现象:发达地区、大城市人才拥挤、供大于求,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特别是偏远山区面临着现代知识人才的严重缺口。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中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又能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的政策。

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如何接纳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农村能否成为大学生发挥自身知识的新领域,而且去到农村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大学生如何能在满腔热情渐渐平息之后面对与自己从前接触的大多数同学朋友工作的城市环境截然不同
的农村,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能偏离、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不能充分发挥专业才能到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很少, 不能人尽其才。

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联系,加上农村工作环境和生活境况的不熟悉,使得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心理落差很大,工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很多地方大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而是停留在办公室打杂。

这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得村民无法理解这些村官的真正作用到底体现在哪。

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推动艰难,
大学生“村官”虽然理论知识完备,但实际经验不足,因此难以真正满足农村需要。

许多大学生“村官”刚毕业,没有很好的社会经验、没有相应的农业知识、不了解农村的一些具体状况、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弱、组织管理经验缺乏、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

使得其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限制,不能很好的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

3、“非官非工非农”的身份使大学生“村官”处境尴尬
政策与现实的一些矛盾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明”。

政策规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

由于户籍问题,她们没有被选举权和选举权,不能为官。

“非官非工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得她们难以有归属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