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周易》探研, 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诗经》:人之真性情的自然表达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尚书》: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经典表达:天罚无道、敬天保民、以德 治国
◆雅典文化特征: 个性自由、人性的美好→人文精神
★ 古希腊的文化精神
◆追求理性 客观之真 知识即美德
◆追求自由 自由意志:善的前提,责任的基础
◆追求自然之美
Yalom:《自由乳房》
法 国 名 画 : 自 由 引 导 人 民
★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落
亚 历 山 大 造 访 犬 儒 派 学 者 第 欧 根 尼
三、文化的内涵及特性
• (一)文化的内涵
◆ 文化现象:一切和人的活动有关的现象 ,注入了人的劳动的成果,都可以称之为文 化现象
◆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 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内容,文化就 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客观的生存环境的活 动及其创造物。
(二)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一个整体的、复合的、动态系统 2、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3、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山,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二、 西方文化的源起与流变
(一)古希腊文化精神
◆斯巴达文化特征: 真的勇士 人性的生活在哪里? 斯巴达人精神特质: 坚韧不拔 、绝不投降、民族至上
中西文化比较
张舜清
一、为何要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文化比较的缘起和过程——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根源 差异导致冲突 文明的冲突——现当代国际冲突的根源之一 东西交流的现实要求 全球化过程中自我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 述亡国诗
• 君王城上竖降旗,
• 妾在深宫哪得知。
• 十四万人齐解甲,
(二)古罗马的文化精神——狼性文化
母 狼 哺 育 罗 慕 洛 斯 兄 弟
(三)基督教文化精神
• 1、 犹太教与基督教 • 基督教对犹太教的扬弃: • a、民族宗教-普世宗教 • b、末世论-救赎论 • c、地上天国-属灵天国 • d、外在律法-内心信仰
• 2、基督教基本教义 : • 创世说 • 原罪说 • 救赎说 • 天国说。
• 宁无一人是男儿 。
•
花蕊夫人
二、如何比较——比较的方法与范围 (一)比较的方法
◆第一种是挞伐排斥的比较模式
◆第二种是调和吸纳的比较模式
◆第三种是多元共存的比较模式
我们的方法:
• 第一,需要充分借助文本、实践、教义等各方面 的材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比较对象,避免片面 性;
• 第二,要把文本、思想、实践放在社会文化历史 中来思考,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性。审慎而 谦虚的态度是必要的。
(三)中华文化的定型与强化——三教合一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思想上,儒家思想的“独尊” ◆思想发展的主线: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文化结果:儒、释、道三教合一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三)文化的功能
第一、文化能影响人、塑造人 第二,文化具有阻碍或推动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的社会功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 • 将进酒,杯莫停。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 五花马,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二章 中西文化的源起与流变
• 一、 中华文化的源起与流变 • (一)上古神话传说与原始宗教中反映出的文化精神 • (二)元典文化精神 • (三)中华文化的定型与强化——三教合一 • 二、 西方文化的源起与流变 • (一)古希腊文化精神 • (二)古罗马文化精神 • (三)基督教文化精神
一、 中华文化的源起与流变
(一)上古神话传说与原始宗教中反映出的文化精神
◆神话的文化内涵: 人们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幻想式表达
◆中西神话人物对比: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西方神:“自然人”的超能力化、形体完美化
中国神:圣贤的神化或神化的圣贤
◆国神话人物代表:三皇五帝
• 第三,比较研究必须谨慎地限定自己的比较范围 ,比较范围的不同将会带来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 反的结论。另外,比较者要承认自己的比较结果 仅在比较范围内部有效。
(二)比较的范围
“西方”内涵要界定
“文化”内涵要界定
注重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有重大影响 的流派的观点比较;注重当代中西生活方 式的差异对比 。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少昊、帝喾、颛顼、尧、舜
◆原始宗教活动中反映出的文化精神——龙图腾
(二)元典文化精神
◆元典是指数千年来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方方面面的思想性作品。主要是诸 子百家以前及百家自身的著作。
◆《易经》: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南怀谨:“如果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春秋、战国后期的儒、道、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