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抑制膀胱收缩、减少感觉传入
• 药物治疗:抗胆碱能制剂减少膀胱收缩 能力。青光眼、肠梗阻、妊娠禁用。 • 神经阻断或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
• 行为治疗用于认知障碍患者,制定排尿 方案同时进行必要的膀胱训练,每隔2 ~5天排尿间隔时间增加10~5分钟,直 至合理的间隔时间为止。
增加膀胱出口阻力
• 使用α肾上腺素能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如 麻黄素25-100mg/日,丙咪嗪儿童25mg睡前, 成人100-200mg/日。高血压、心绞痛、甲 亢禁用。
脓尿
• 约96%伴随感染症状 • 显微镜观察≥10• 白细胞/mm3 个
• 泌尿系感染:尿急、尿频、尿痛,同 时肢体寒颤、发热和白细胞升高。 • SCI患者膀胱感觉消失,因此常表现为 尿混浊、异味、腹部和下肢痉挛,新 发生尿失禁与潴留以及T6以上损伤者 自主神经反射障碍。
治疗
• 明确致病菌后立即开始全身使用敏感 抗生素 • 通常接受7天治疗程序。
失禁
• 膀胱:无抑制性收缩、容量减少、顺 应性低、正常(因认知、运动等引起)
• 流出道:膀胱颈压下降、外括约肌压 下降
潴留
• 膀胱:逼尿肌反射消失、容量大/顺应 性高、正常(因认知、运动等引起) • 流出道:高排出压,伴低尿流率、内括 约肌协调不良、外括约肌协调不良、 括约肌过度活跃(括约肌或假性括约肌 协调不良) • 失禁+潴留:由膀胱引起,无抑制性收 缩合并逼尿肌活动下降
• 有高热、脱水或自主神经反射失常者 则治疗更要积极。对这些患者建议住 院并接受监护、补液并给予广谱抗生 素(如氨苄青霉素等)。
上尿路感染
• 明显发热还需考虑上泌尿系感染(如 肾盂肾炎)。
• 治疗热退后,仍应连续应用口服抗生 素2-3周。 • 由于尿路感染,应检查肾功能损害, 摄腹部平片以排除尿路结石,其后作 超声检查,必要时行肾盂造影。
适应证
• 不能自主排尿或自主排尿不充分(残 余尿>80~100 ml)的脊髓损伤或其他 神经瘫痪。 • 神志清楚并主动配合。
禁忌证
• 尿道严重损伤或感染,以及尿道内压 疮。 • 患者神志不清或不配合。 • 接受大量输液。 • 全身感染或免疫力极度低下。 • 有显著出血倾向。 • 前列腺显著肥大或肿瘤。
增加膀胱内压与促进膀胱收缩
• 行为治疗:目的为保持规律的排尿; 减少残余尿量(<100ml);维护膀胱 输尿管的瓣膜功能、避免返流;减少 泌尿系感染。
手法
• Crede法手法: 用拳头由脐部深按压向耻骨 方向滚动,以避免耻骨上加压尿液返流引 起肾盂积水。 • 屏气(Valsava): 增加腹压>50cmH2O。
• 外括约肌:横纹肌,收缩使尿道阻断。
下尿道神经支配
• • • • • 膀胱储尿和排尿控制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躯体神经 中枢控制下相互协调
副交感神经
• 副交感节前纤维自脊髓S2~4节段发出 随盆神经至膀胱丛,与膀胱壁的器官 旁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发出节后纤维支配逼尿肌。
神经源性膀胱的评价与处理
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 单春雷
神经源性膀胱
• 定义: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而 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
• 中枢性损伤:指脊髓排尿中枢以上损伤, 但排尿中枢本身功能存在,代表性的表现 为反射性膀胱。
• 外周性损伤:指骶丛神经损伤,导致膀胱 的神经支配完全丧失,代表性的表现为无 抑制性膀胱。
23
安全容量是关键
• 对神经原性膀胱来说,单纯了解膀胱的绝 对容量大小并无多大临床意义,最重要的 是要了解膀胱安全容量,即膀胱内压力小 于40cmH2O时的容量。
• 只有在膀胱安全容量范围内储尿,上尿路 的功能才能得到保护。
神经源性膀胱的分型
1) 2) 3) 4) 逼尿肌过度活跃+括约肌过度活跃 逼尿肌弛缓+括约肌弛缓 逼尿肌弛缓+括约肌过度活跃 逼尿肌过度活跃+括约肌弛缓
• 手术治疗如人工括约肌植入,需在发病后 半年至少年后确定括约肌功能不能恢复患 者才能使用。 • 生物反馈、有规律排尿刺激等行为治疗。
其它
• • • • 抗利尿激素应用 外部集尿器 间歇和持续性导尿 尿流改道术
潴留型障碍
• 相当于传统分类的感觉及运动麻痹性 膀胱、自主性膀胱及部分反射性膀胱, 尿流动力学分类中逼尿肌无反射、外 括约肌痉挛、逼尿肌反射亢进,合并 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或痉挛。 • 治疗原则:促进膀胱排空。
1
2
3
4
异常表现
26
膀胱处理
• 制度:定时定量饮水,定时排尿 • 药物:抗乙酰胆碱药、拟乙酰胆碱药、抗括约肌痉挛药、 α受体激动剂等(奥昔布宁、乌拉坦碱、特拉唑嗪、管通) • 导尿:间歇导尿、保留导尿、耻骨上造瘘 • 行为治疗: • 膀胱训练技术:耻骨上叩击、触摸 • 手法挤压技术 • 盆底肌训练技术 • 肛门牵拉技术 • 电刺激技术 • 手术
膀胱控制障碍的分类
• 理想的分类
– 揭示原发病部位; – 表示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 提示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特征; – 为临床治疗提供直接依据。
传统分类
• 感觉麻痹性膀胱(充盈性尿失禁)
• 运动麻痹性膀胱(尿急胀感但不能排 尿) • 自主性膀胱(压力性尿失禁) • 反射性膀胱(反射性尿失禁) • 无抑制性膀胱(急迫性尿失禁)
操作方法
21
记录指标
• 残余尿量
• 充盈过程中的感觉(最初排尿感、正常排 尿感、强烈排尿感、急迫排尿感、疼痛…) • 充盈期膀胱内压力变化 • 膀胱内压力波动对应的膀胱容量变化 • 漏尿点膀胱内压力
22
正常的测定值
• 无残余尿
• 充盈过程中膀胱感觉正常,如灌注液体量 为100~200ml时出现最初排尿感觉 • 充盈期膀胱内压:10-15cmH2O • 顺应性良好:没有无抑制性收缩 • 膀胱总容量400~500ml • 排尿及中止排尿受意识控制
操作技术(续)
• 导尿完成后立即将导尿管拔除。
• 导尿管拔除后用清水清洗,再放入无 粘膜刺激的医用消毒液或0.9%氯化钠 溶液内保存。也可以采用煮沸消毒的 方法。
使用频率
• 如果患者完全不能自主排尿,使用频 率可以为3~4次/日; • 如能部分排尿,使用频率1~2次/日。 • 每次导尿出的尿液一般以400 ml左右 (生理性膀胱容量)为宜。 • 残余尿<80~100 ml时停止清洁导尿。
操作程序
• 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无粘膜刺激的医用 消毒液(新洁尔灭等)清洗导尿管备用。
• 局部用肥皂或清洁液清洗患者会阴部。清 洗操作者(可以为患者或陪护者)双手。 • 手持导尿管插入尿道,并徐徐推入,直到 尿液从导尿管排出。男性患者注意尿道口 朝腹部方向以避免尿道峡部的损伤。插入 前可在导尿管外部涂搽润滑油(例如石蜡 油)以减小插入阻力。
16
17
容量压力测量装置
• • • • • • • 可调节式输液架一个 带有刻度(100cm)的标尺一个 透明等径的玻璃管一根 带有三通的输液器一副 导尿管一根 37℃生理盐水( 500~1000ml ) 带刻度的集尿器一个
18
测压装置
19
测定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 2.自主排尿后,经尿道插入导尿管,测定残余尿量 3.接通所有测定装置 4.确认装置连接通畅 5.以适当速度滴入生理盐水 6.记录 7.撤除测定装置 8.引流排空膀胱,记录液体量 9.拔出导尿管,分析记录
间歇性导尿
• 每4~6小时导尿一次,或据摄入量定。 • 膀胱容量300~500ml,配合饮水控制。 • 残余尿少于80ml时,可停止导尿。
• 间歇导尿可教育患者采用清洁间歇导尿, 导尿管生理盐水冲洗即可,并不增加感 染发生率。
保留导尿
• 抢救期和不能主动配合时使用。
• 患者愿意配合,没有静脉输液时尽量 停止使用,以减少菌尿及感染发生。 • 流出道梗阻没有解决则仍需持续导尿。 要注意保持导尿管的正常方向和固定 方法。
• 脑干内排尿中枢对脊髓排尿反射起促 激已 在维持排尿反射所需的阈值之下,此 时,脑干的排尿中枢作用为维持和促 进逼尿肌的继续收缩及尿道膜部括约 肌松弛,使膀胱完全排空。
膀胱功能检测手段 • 超声波检查 • 尿流动力学
15
寻求简易动态监测方法
• 2005年 励建安教授与国际学术交流 “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
改良膀胱冲洗法
• 脊髓损伤患者感觉丧失,症状表现不 明显,泌尿系感染的正确判断。 • 采用生理盐水50ml,冲洗20次的改良 膀胱冲洗法,同时冲洗后即刻和90分 钟后收集尿样本进行半定量计数,比 较冲洗前后细菌浓度和总数变化。既 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价值。
清洁导尿技术
• 清洁导尿(间歇导尿),指由非医务 人员(患者、亲属或陪护者)进行的 不留置导尿管的导尿方法,以减少患 者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提高患者的 生活独立性。 • 国际上已经较普遍应用于脊髓损伤和 其他神经瘫痪的患者。
治疗目标
• 控制或消除感染 • 保持或改善膀胱功能
• 使膀胱贮尿期保持低压并适当排空, 同时尽量不使用导尿管和造瘘,以避 免异物体内结石形成造成膀胱内部防 御机制下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并尽可能满足职业需要。
失禁型障碍治疗
• 此型相当于传统分类的无抑制性膀胱、 部分反射膀胱,尿流动力学分类中逼尿 肌反射亢进、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 无反射,外括约肌失神经。 • 治疗原则:促进膀胱贮尿和彻底排空。
下尿道解剖
• 下尿道排尿与排尿控制的外周部分主 要由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后尿 道平滑肌、盆腔与尿道周围横纹肌组 成。
• 逼尿肌由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 肌纤维相互交错排列而成。
尿道括约肌
• 功能性内括约肌和解剖学外括约肌。 • 内括约肌:可塌陷的近端尿道和膀胱颈
– 随膀胱储尿量增加,内括约肌不断增高压 力,从而使近端尿道压力高于膀胱内压力。 膀胱收缩时,膀胱颈和近端尿道括约肌向 上向外牵拉,使其扁平结构转变为圆形结 构,阻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