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一、概述《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阅读鉴赏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由三篇散文组成,本课就是其中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本文中作者通过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初步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习本文需要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第三、情感目标: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教学实际,已经了解到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习目的明确,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小组活动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另外他们已经比较熟悉散文这种题材,有着较高的朗诵阅读能力,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指导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朗读法、设疑讨论法学习策略: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1、诵读感知法2、阅读学习法3、设疑研讨法4、拓展延伸法教学中重点在于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的表现手法。
难点在于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准备朗诵配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让学生提前寻找古今中外关于秋天的诗文,并准备在记录本上。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幻灯1 ,2)1、导语: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
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等,名句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幻灯3)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被追为列士。
主要作品有《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幻灯4)(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听朗诵《故都的秋》,感知内容。
(幻灯5)配乐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展示思考题并讨论:(1)诵读指导: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幻灯6)(2)共同探究: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奠定了课文怎样的感情基调? (幻灯7)感情基调清静客观实景悲凉主观情感(三)共同探究: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相应的段落是那些?速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幻灯8)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总写(1、2)感受故秋晨院景(3)都秋槐落蕊(4)的秋蝉残声(5)秋秋雨话凉(6-10)秋果胜景(11)总结(12-14)(四)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A秋晨院景(1)齐读第3节 (幻灯9)(2)根据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老师描述:这里,上有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下有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园);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
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
多么清静幽闲。
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3)注意此处的选景和写景的特点明确: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
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让学生分组体会其它四幅图画,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B秋槐落蕊(女生读) (幻灯10)1. 描写:秋风阵阵,落蕊飘飘,飘落在刚刚扫过的街道上,踩在上面有一种极柔软之感受作者就这样在街道上漫步。
这里先写了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C秋蝉残鸣(男生读) (幻灯11)描写:秋风吹过,秋叶随风飘,伴随着秋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多么凄凉多么冷清。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D秋雨话凉(听读) (幻灯12)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两个穿着夹衣的人站在桥上用悠闲的语调谈着“天可真凉啊”“是呀,一层秋雨一层凉呀”。
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1)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2)“奇”在何处: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气转凉了,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
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
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无。
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
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4.点拨: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
E秋果胜景(齐读) (幻灯13)1.描述: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
胜景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2.如何写树?如果说硕果表达了热爱但像鸽蛋似得,体现其形,淡绿微黄冷色调显其悲凉且叶子、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3.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
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五)讨论、探究(三个问题) (幻灯14)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六)拓展练习: (幻灯15)1、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