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习目标】1.记住本文的重点字词(字音、字形、字义)、文学常识。
2.归纳故都的秋的特点。
3.说出本文景物描写的手法,归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妙处。
4.感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情境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
【问题导学】一、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等人同为“创造社”的发起人,影响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
1945年被日本人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为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朗读课文,找出本文出现的生字,并能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并识记生字。
3.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三、精读课文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或哪几篇?向同学介绍这些诗文,并就你最喜欢的诗文做简要的赏析。
【拓展延伸】独特的创作理念。
在文学创作上,郁达夫强调“文学的感伤源于作家主体心灵的感伤”。
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感伤的气质。
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里,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忧郁感伤的气质是很明显的。
忧郁美是郁达夫一贯的艺术追求。
一般人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大多喜欢秋的绚丽色彩、收获成熟,很少喜爱秋的悲凉意味。
郁达夫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提出:“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从中间删去了感伤主义,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正因如此,颓败、感伤在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并无贬义,相反,倒成了审美选择、艺术情感的创作底色。
所以,他才把对秋的喜爱之情落在“一椽破屋”、“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衰败、凋零的景物上。
【典例应用】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访秋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此诗的颈联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āo)一椽.(chuán) 平仄.(zè) 耗.子(hào)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譬.如(pì)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jiā)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金碧辉煌萧索秋蝉厮叫B.疏疏落落传诵搅尽脑汁凋零C.放荡不羁落寞隐逸恬适点缀D.意境姿态洪流训鸽渲染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些家长,自己喜欢吃喝玩乐,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孩子就容易成为如此父母的镜子。
B.俗语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骤降,已经给中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现在即实行审慎的二胎政策,或许还来得及。
C.诱惑,是存于世上的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奇怪东西,轻则内心骚动难以控制不能自已,重则为之疯狂而无法自拔....。
D.“铁麦客”成群结队....,不远千里进行跨区作业,用汗水和辛劳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是麦收期间最忙碌的人!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约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学家看好中国股市,他们认为中国股市在今年会创出新高。
B.用花木装点居室时,相对矮小的五针松、文竹、吊兰以及微型盆景等,最好放在茶几、案头或博古架处较合适。
C.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如果我们把腐败蔓延的问题不能迅速遏制,将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D.如何才能让民众敢于消费呢?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子女教育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如果不能切实加以解决,老百姓就只好捂紧“钱袋”过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雨前何其芳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之后,也消失了。
也许是误认为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许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的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掩盖地有些憔悴色,是需要一次洗涤。
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
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
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促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花。
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着使我忧郁了。
我心里的气候也和着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洒落。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从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
有的还未厌倦,像船一样地缓缓地划行。
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拍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
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
在柳树下来回做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
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翅膀,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
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
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
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
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
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啾啁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
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
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复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
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
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愤怒,对着沉重的天色的愤怒,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做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
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诧。
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接着听见了他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A.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一幅久旱之后盼甘霖的景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气氛更加沉闷。
B.全文既有轻雾般的柔和、梦幻般的朦胧诗情,又有生动明晰的图像,给人一种沉闷而又有所追求的感觉。
C.文章通过“雨前”这一特定的时间内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对充满活力的新生活的渴望。
D.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咀嚼。
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厌倦的感叹,也有积极争取的呼唤。
E.本文语言精雕细琢,格调沉郁,但是高雅。
意境含蓄优美。
6.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关于颜色描写的词语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作者在结尾处一改前面轻柔低沉的调子,变得激越起来,和全文很不协调,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思维导图】画出有关本文内容的知识导图。
参考答案:【问题导学】一、初读课文2.参考本课《阳光课堂》课前新知预习3.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细度课文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
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
【典例应用】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烟白、霞红,秋色正丽,却勾起私人客居异地时在日暮时分的乡国之思;尾联运用拟人手法,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婉转地表示出作者在桂州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
【当堂训练】A类:基础知识1.C2.C3.C4.DB类:课外阅读5.AE6.“嫩绿”和“憔悴色”形成强烈对比,“嫩绿”因为尘土的掩盖而变得憔悴,生动而极富形象地刻画出自然界在渴望着雨的洗涤。
7.(1)结尾处的一只远来的鹰的愤怒与抗争、鸣叫与呼唤无不反映了作者的心态。
(2)这是一只拟人化的鹰,它身上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然而雨还是没有来,表明作者仍然未能如愿,依然苦苦地等待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