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中医七情理论辨析动物情志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从中医七情理论辨析动物情志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党参黄芪提取物防治猪热应激
何子双 (无锡正大畜禽有限公司技术部,江苏无锡 214112)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 (2014) 05-0055-02
育肥猪、种猪因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体
免疫功能紊乱。糖皮质激素使抗体合成减少,体
内热能散发较慢,因此不耐热。生产上,育肥猪的
内 CD3+、CD4+、B 细胞数量降低,CD8+ 细胞数量
适宜温度范围为 15 ̄25℃,种猪为 15 ̄21℃。夏季
增多,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空肠组织中 IL-2 含量
环境温度、湿度高,猪散热困难。如长时间超过适
显著下降,IL-10 含量先下降然后上升,空肠黏液
宜温度范围上限 3℃以上,则容易发生热应激。
专 句俗语。大部分的动物在受到惊吓后,会四下逃 题 窜,在确定安全后会寻找受惊的根源,家禽还会 论 发出高亢的鸣叫声以警示同伴。动物对“思、忧、 述 悲”的表现,往往体现在离群、丧子、断乳、屠宰等
应激过程中,动物会不停地鸣叫,甚至出现饮食 欲废绝等现象。 2.2 动物情志异常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与人类 的“内伤七情”相似,动物在受到突然的、强烈的 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时,如离群、失仔、断乳、打斗、 过度惊吓、环境及主人的变化、遭受到主人呵斥 或打骂等,也会导致脏腑气机紊乱而引发疾病。 2.2.1 怒则气上 气上,即气机上逆之意。七情 理论中“怒为肝之志”,过怒则会使肝气疏泄太过 而上逆。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故在肝气上 逆时血会随气上升,出现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 者呕血或昏厥的现象。在兽医临床中,犬或猫经 激烈争斗之后表现出的目赤舌红、呕吐甚至昏厥 卒倒就属于此类情况。 2.2.2 喜则气缓 气缓,即心气弛缓之意。七情 理论中“喜为心之志”,过喜会使心气涣散,神不 守舍。表现为心跳加速,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 悸、失神,甚至狂乱等现象。在兽医临床中,经常
收稿日期: 2014-05-07 作者简介: 高治国 (1982-),内蒙古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兽医诊疗及奶牛疾病防控。 Email:824009149@qq.com。 通讯作者:吉日嘎拉 (1970-),蒙古族,内蒙古人,副教授, Email:517873472@qq.com。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 (NJZY13380)
代谢加强,自由基增多,膜系统损伤;分解代谢加
低或失常,电子传递发生障碍引起细胞内自由基
快,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排 尿、钠、钾离子丢失增加,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水平升高,而自由基的增加又进一步加重了细胞
的损伤。
55
热应激使机体激素分泌水平发生改变,促肾
母猪热应激时,促卵泡素、促黄体素分泌减 专
伤肝”、“喜伤心 ”、“ 思 伤 脾 ”、“ 忧 伤 肺 ”、“ 恐 伤
题 论
肾”;《素问·举痛论》中提到的“百病生于气也,怒 述
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
气结”。这些观点的论证均为七情理论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1.2 现代医学对七情理论的研究 在秉承祖国
传统医学研究的基础上,现代中医学者对七情理
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呼吸和心跳加快,采食
从事猪病防控研究工作。
!!!!!!!!!!!!!!!!!!!!!!!!!!!!!!!!!!!!!
一书中就提出,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极为相似,
1357~1358.
特别是哺乳动物,在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它们 可能利用了情绪[11]。从祖国古代医学和现代中医 对七情理论的观点出发,中医理论中的“内伤七 情”对动物情志反应及其致病机理同样适用。因 此,在中兽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对病因病机的分 析就不能仍局限在外感“六淫”,内伤“饥、劳、饱、 逸”的层面上,确应重视“七情”异常变化对动物 机体的影响,甚至在动物生产过程中,也应高度
些论述以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为出发点,详细指出
了二者内在的本源关系。
关于七情致病及其机理在中医学典籍中也
多有详论,认为情志的异常变化会伤及五脏,并
影响脏腑气机,致使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而
引发疾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提 53
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
形于肢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怒 专
有关七情理论的论述,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 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人有五脏化 五 气 ,以 生 喜 、怒 、悲 、忧 、恐 ”,又 说 :肝“ 在 志 为 怒 ”,心“ 在 志 为 喜 ”,脾“ 在 志 为 思 ”,肺“ 在 志 为 忧”,肾“在志为恐”。明朝张景岳在《类经》中提 到:“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五志之 外,尚余者三。总之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 有八,不止七也。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这
[3] 梁英美.论七情致病与治病[J].光明中医,2011,26(5): 885~886.
[4] 李炜宏,李松林,李世通,等“. 恐则气下,怒则气上”的两 极病机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7): 2297.
[5] 严灿,徐志伟,吴丽丽,等.建立中医情志致病动物模型 的思考[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5~157.
[8] 邹建,张健.犬的情绪变化对科目训练的影响[C].2009.
[6] 申力,韩江余.国内近 5 年中医情志学说研究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73~75.
重视动物的“七情”变化,充分考虑到动物福利问
[7] 赵宏波,陈家旭,姜幼明.情志致病研究进展[J].中华中
题,以求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医药杂志,2013,28(9):2683~2686.
论给予了完善。首先明确了七情的概念,是指喜、
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反应,是人体对客
观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情感反应[1-3]。其次进一步
明确了七情致病的病位,探讨了单一情志的伤脏
规律和多种情志交织下的致病机理,其中李炜宏
等提出了“三对两极”理论[4]。进入 21 世纪后,中
医学者利用动物情志造模方法,成功塑造了“情
2014 年第 5 期(总第 180 期)
从中医七情理论辨析动物情志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高治国,吉日嘎拉,赵智香,樊宇岚 ( 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摘 要:七情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诸多中医学者对其致病规律、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和 研究,但将七情理论用于阐述动物的情志反应及其对动物机体的影响,却寥寥无几。鉴于动物情志变化与人类的相似性,文 章从中医七情理论角度出发,辨析了动物情志反应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以期为中兽医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会遇到主人被自家宠物咬伤或抓伤的病例,在询 问病史的过程中,大多数是在与宠物玩耍时发生 的。究其原因,动物在过度兴奋时,心率明显加 快,以致心气疏散过盛,不能守神,严重者出现癫 狂状态而误伤主人。 2.2.3 悲则气消 气消,即肺气消耗之意。七情 理论中“悲忧为肺之志”,肺为“娇脏”,过悲过忧 会阻遏上焦营卫之气的宣发,导致肺气闭塞,气 郁则生热,热郁胸中,于是消灼肺气[9]。表现为气 短胸闷、声音嘶哑、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现象。 畜牧生产当中,在对仔畜的断乳、分群过程中发 现 ,仔 畜 会 因 强 烈 的 应 激 而 表 现 出“ 悲 伤 ”的 行 为,前期鸣叫不止,后期叫声嘶哑,被毛枯焦,卷 曲在僻静处一动不动,均因过度“悲伤”使肺气耗 损,肺失润养所导致。 2.2.4 思则气结 气结,即脾气郁结之意。七情 理论中“思为脾之志”,过思可导致气结于中,脾 气郁结,中焦气滞,则运化失常。表现为饮食欲减 退 或 废 绝 、脘 腹 痞 塞 、二 便 异 常 ,甚 至 肌 肉 消 瘦 等。畜牧兽医临床和生产实践中,犬、猫、猪等多 种动物都会因失子、转群等原因而出现不思饮 食、消化不良、粪便异常乃至形体消瘦等病症。 2.2.5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气下,即精气下陷之 意;气乱,即心气紊乱。七情理论中“恐惊为肾之 志”,长期恐惧或突然受到意外惊吓,皆能导致肾 气受损,肾气失固,则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 精遗骨痿等症。犬、猫在受到惊吓后或是农村传 统屠宰猪的捕捉过程中,此类现象表现较为明 显,动物会出现不自主地排尿和排便反应,甚至 四肢痿软,运动失衡。中医理论中恐与惊不同,自 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亦偏于动心。因心主 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会出现心 跳加速、气急短促,甚至意识错乱等病症。日常生 活中,行走在街道上的马车受到机动车辆突然鸣 笛的惊吓后,会表现该类现象。 3 总结
中 IgA 含量升高,导致全身和肠道的免疫功能紊
1 猪热应激的致病机理
乱和下降。
热应激时,猪呼吸运动加快,二氧化碳排出
热应激条件下猪的睾丸细胞水肿,线粒体发
增加,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心率加快,时间长则发
生部分或广泛变性、线粒体嵴肿胀或消失,细胞
生心力衰竭、脑充血、肺水肿、缺氧等。体内氧化
表面突起减少。线粒体结构受损,呼吸链功能降
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含量升高,甲状腺
少,导致排卵数、黄体生成及孕酮分泌减少,降低 题
素和胰岛素含量降低,导致机体内分泌和代谢、 了受精卵数量,使妊娠难于维持甚至发生流产。 论
2 猪热应激的临床表现
述
收稿日期: 2014-04-1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猪、母猪长时间处于超过 30℃的环境时,
作者简介: 何子双 (1965-),四川西充人,副研究员,博士,
动物在接触和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不 是无动于衷的,它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相 应的情志反应。大部分动物表达情感的方式都是 很直接的[10],它们也会像人类一样通过面部表情 或行为姿态加以体现。早在 1872 年,英国生物学 家、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在《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
2014 年第 5 期(总第 18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