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最好的给养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难以改变的。
这个结论鲜明的议题这些年开始被社会学者、公共媒体屡屡提及。
古语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但也恰恰是开始哺育下一代的时候,人更容易反思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总结父母在自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的经验教训。
这方面我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爱是最好的给养!
何为爱?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的场景中潜移默化进行的,父母如何爱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冷漠忽视与打骂虐待肯定都不是爱,溺爱也不是爱。
我觉得有两个最基础的理念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里所说的“爱”。
首先就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
宗法关系、亲子关系虽然都重要,但只有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良好的夫妻关系才会产生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偶尔甚至动手打架,我从最开始的害怕逐渐发展为尴尬、反感,虽然父母对我都还可以,但我就是越来越反感跟他们待在一起,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我一个省内高校都没有填。
成年之后反思自己性格中的执拗、怯懦、自卑等原因,几乎都跟父母不合有关。
第二个理念是,孝顺是道德约束,亲子是生物本能。
孝顺是我们在社会化为一个成年人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的道德标准,是外来的约束,而亲近、保护、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我们的生物本能,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法则。
从这一个理念出发,我认为我们生育、养育是为了圆满我们的生命,我爱我的孩子不是为了从他那里换取相等分量的爱,尤其是换取我老了之后的赡养和“孝顺”。
更不是为了让他成为我们生命的附属,为我操控,完成我为达成的梦想。
建立这样的理念,是我跟孩子平等交流沟通的前提。
如何爱?
那么我是如何带着这样的理念去爱孩子的呢?或者说如何去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首先是平等。
平等不仅仅体现在聆听他的语言、尊重他的隐私等,更主要的是我一直强调他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为家庭的总体目标作出奉献和牺牲,比如说我们五一要一起出去旅行,那么在假期之前你就要把该完成的作业都完成。
我们需要保持家里的干净整洁,那么孩子就需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不是把做家务当成为妈妈分担,是在孝顺妈妈。
另外平等也要求我们适当的向孩子示弱,让他理解大人也需要约束和帮助。
在我家,如果妈妈刷手机超过半小时,我儿子就有权利没收我的手机。
这种监督权力的赋予,就可以让他不抵触我对他的监督。
其次是陪伴。
所有的爱如果没有陪伴做基础,就都是空中楼阁。
我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从小给孩子的陪伴比较多,并不是说待在一起的时间长就叫做陪伴,有效的陪伴不是以时间衡量的。
我儿子小时候我会抽出大量的时间陪他在屋子里玩玩具、读绘本或者去户外探索一切他感兴趣的东西。
再大一些我们一起逛书店、科技馆,打羽毛球,看电影,旅行……陪伴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加彼此的情感依赖,更是创造共同话题和观察了解孩子的机会。
我就在陪伴儿子长大的过程中发现与他沟通的小窍门——科学语言对他最有说服力,比如他不爱吃蔬菜,我告诉他芹菜里面含有超高的纤维素,对人的胃肠消化功能有很大的帮助;西蓝花和花菜同
属于十字花科,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非常有益……他就高高兴兴的把蔬菜吃下去了,再也没有挑食。
长大一点的时候他对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就尽量多的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便与他沟通对话。
这也是身为父母必须要做的“终生学习,消除代沟!”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双方均需要参与孩子的陪伴养育。
儿子小时候爸爸很忙,陪他的时间很少,他身边不是妈妈+奶奶,就是妈妈+外婆,他的情感丰富细腻但爱哭鼻子,不够勇敢,都与此有关,长大后爸爸工作调整,也意识到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有意识的加强对孩子的陪伴,2018年世界杯恰逢暑假,爷俩一起看球聊球,爸爸还买了世界地图张贴在家里,带儿子一起研究世界地图,并设计了很多有关国旗、国家的游戏,玩的不亦乐乎,一直对运动不是太感冒的儿子对足球和篮球也越来越感兴趣,父子俩还约好一起看NBA和CBA,还因为足球加深了与某些同学的友情。
爱与罚
表达对儿子的爱肯定离不开赞美与表扬。
在这个上面我深有体会的一点就是要由衷的为孩子而骄傲。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贪心不足的,容易忽视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眼里嘴里总是有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家偶尔也会有这种比较,但都尽量避免。
我经常告诉孩子“我爱你是因为你是我儿子,不是因为你考试满分,不是因为你嘴甜懂礼貌。
可我喜欢你同学XXX就是因为他懂礼貌、有教养,喜欢他表达清晰、落落大方,别人爱你总要有个原因的。
”让他知道父母是无条件爱他的,但要赢取更多人的爱和尊重就需要自我约束、自我修养。
“树欲成材得剪,石要成玉得磨”,批评和惩罚也是爱的重要手段,而找到有效的批评和惩罚办法是要在陪伴中观察和总结的,我们不赞成家庭体罚,但精神暴力比体罚还要可怕,有些爸爸妈妈吓唬孩子“我们不要你了!”或者侮辱孩子“我们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在我看来这都是可怕的精神暴力,我认为惩罚要贴切灵活,儿子两岁左右因为一颗糖掐了我的手,那个时候正好是他话特别多的时候,我就惩罚他二十分钟不许喊妈妈。
四年级以后他每周末有一个小时的电脑游戏时间,如果他犯了需要计入惩罚的错误,就删减游戏时长,这些惩罚是他真正害怕的,所以也会比较奏效,同时让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惩罚的是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他的人,这样对他也不会造成大的精神负担。
批评和惩罚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奖惩标准全家必须达成一致。
尤其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必须从心底认可家庭教育的奖惩标准,不能随意破坏、“犯规”。
爱与乐
爱孩子自然是希望孩子快乐。
现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中国家庭“望子成龙”的教育理念,往往让很多家长忘记这一点。
我始终认为成绩相比能力,智商相比情商,后者往往更能给孩子带来终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尤其是孩子的童年,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难以复制的部分,我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想通一个问题:成年人,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是腰缠万贯还是囊肿羞涩,都很难在他们脸上看到孩子一般的笑容,孩子童年的笑容一旦我们父母剥夺了,将来无论什么样的回报都无法补偿给他。
所以我在家庭中一直奉行“快乐教育”,但并不是纵容孩子的惰性,不学习不进步。
而是想办法引导他发现生活、学习的乐趣。
儿子的数学启蒙是我们在湖边一级级跳台阶数数字完成的;作文能力是在我们一次次分角色阅读和即兴故事创作游戏中得到提升的;他对物理、化学的兴趣是我们在洗碗池浮力实验、超市零食配料分析等活动中唤醒的……
很多妈妈羡慕我有学习好又乖巧的儿子,经常问我用什么教育方法,其实想孩子学习好,只需要唤起他对知识的兴趣,给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想要孩子乖巧,就要把他当成独立的生命体,告诉他社会的规则是什么,“爱人者,人恒爱之”。
他能够吸纳到充盈的爱,才能对周围的一切心怀爱意,温和的与世界相处。
教育从来不仅是幼儿园、学校、补习班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学前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效度,而为人父母是最伟大而甜蜜的事业,它不该是功利性地“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一囤越冬的粮食”的投资,也不应该是报偿性的“爸妈都是过来人,听我们准没错”的操控,而是以爱滋养一个全新的生命,以爱相扶互相圆满人生的过程。
毕节市实验学校五年级二班王梓乔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