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开挖和回填施工方案
1、基础清理
基础清理视具体情况采用挖掘机、推土机、风镐、人工清理等,清理详细要求如下:
1.1基础清理工作应遵循先坡顶后坡面、自上而下的原则,当采用其它方法进行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
1.2进行基础清理时,应将清基范围内个各种建筑物全部拆除。
所有树木、草皮、树根、乱石、坟墓、腐植土等均应清除。
1.3清基过程中,可将可用之物按不同用途分别堆置适当位置,严禁将清理出的草坪翻面堆放在清基范围之内,以免造成质量事故。
清基开挖、清除的弃土、杂物、废渣等,应运至指定的地点堆放。
1.4当基础清理过程中发现裂缝、滑动面等地质缺陷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作好现场记录并及时报告;
(2)检索和收集汛期险情资料,并与现场情况进行对照,尽可能查出该部位事故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经过,了解当时处理险情时所采用的办法,查明汛期临时处理时回填和灌注的材料;
(3)会同项目法人、设计、监理工程师查明原因,及时提出处理措施报监理站审批后执行。
1.5清基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排水工作,保证清基工作面上无积水;并要求做好水井和泉眼的堵塞工作。
1.6基础清理的坡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粘性土及湿陷性黄土土岸坡清理坡度不陡于1:1.5,坡面清除后,其物理力学性质应符合设计要求。
1.7基础清理工作面的范围,一般要求应大于设计清基边线30~50cm。
基础清理的深度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
1.8清理过程中堤身上的淋沟、冲沟及坑洞等应及时进行处理,对于延伸较长较深的堤身缺陷应及时进行回填。
1.9对淤泥、均匀中细砂,砂砾、湿陷性黄土及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大的基础,其处理方式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
1.10基础清理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施工测量,主动配合监理工程师进行地形测量复核和验收工作,尽快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2、土方开挖施工方法
2.1土方开挖
(1)土方开挖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严禁自下而上或采取倒悬的开挖方法,施工中随时作为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开挖过程中避免边坡稳定范围形成积水。
当土料场通过排水沟使天然含水量接近或略小于施工近代控制的含水量下限时,采用立面开挖;天然含水量偏大,采用平面开挖。
(2)对于易崩解的土层,开挖后不能及时回填的,要保留保护层。
当土料土质为层状分布,层厚较大而上下层土料性质不均匀时,采用立面开挖。
(3)冬、雨季施工
在冬、雨季施工中防止土温散失、雨水冲刷边坡和侵蚀地基土壤。
采用立面开挖。
(4)临时边坡的稳定
主体工程的临时开挖边坡,按施工图纸所示或监理人的指示进行开挖。
对自行确定边坡坡度、且时间保留较长的临时边坡,经监理人检查认为存在不安全因素时,我们进行补充开挖和采取保护措施。
(5)弃土的堆置
不允许在开挖范围的上侧弃土,必须在边坡上部堆置弃土时确保开挖边坡的稳定,并经监理人批准。
(6)机械开挖的边坡修整
使用机械开挖土方时,实际施工的边坡坡度适当留有修坡余量,再用人工修整: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坡度和平整度。
(7)边坡面渗水排除
在开挖边坡上遇有地下水渗流时,在边坡修整和加固前,采取有效的疏导和保护措施。
2.2施工期临时排水
(1)临时性排水措施设计
我们在每项开挖工程开始前,尽可能结合永久性排水设施的布置,规划好开挖区域内外的临时性排水措施。
(2)提前做好排水设施并及时排除地面积水
在场地开挖过程中,我们做好临时性地面排水设施,包括按监理人要求保持
必要的地面排水坡度、设置临时坑槽、使用机械排除积水以及开挖排水沟排走雨水和地面积水。
3、土方回填
3.1现场生产性试验
土方回填工程开工前,利用回填土料进行与实际施工条件相仿的现场生产性碾压试验,以确定回填施工的各项参数,碾压试验成果报监理人审批。
现场生产性试验的具体要求如下:
(1)用于回填的各种土料,进行开采、装料、运输、卸料和碾压试验,并进行含水量调整试验。
开采试验包括开采方式、开采机械和开采效果的试验。
(2)土料碾压试验根据回填部位和设计土料要求的不同,分别进行铺土方式、铺土厚度、碾压机械的类型及重量、碾压遍数、回填含水量、碾压前后的砾石含量(对风化土料)、压实土的干密度、渗透系数、压缩系数和抗剪强度等试验。
碾压试验示意图如下。
(3)土料碾压试验后,检查压实土层之间以及土层本身的结构状况。
如发现疏松土层、结合不良或发生剪切破坏等情况时,分析原因,提出改善措施,直至满足要求。
3.2施工流程
本工程的土方施工,根据土场实际情况,该工程将主要采取机械施工,土方回填采用挖掘机挖土自卸汽车运土的施工方案,清基主要采用推土机作业,回填采用机械铺土、碾压,局部辅以人工或打夯机压实。
3.3土料运输
(1)土方回填采用挖掘机开挖配10t自卸汽车运输。
(2)土石料运输与料场开挖(或购买)、装运、铺料等工序连贯进行。
(3)监理人认为不合格的填料,一律不得运到回填部位。
(4)运输不同的回填料的车辆相对固定,对运输同一种材料的汽车标上相同的标记,并分队编号,以便于指挥,一个车队的车辆尽量装运同一种回填料。
运输车辆经常保持车箱、轮胎的清洁、避免残留在车箱、轮胎上的泥土带入清洁的料源和回填区。
车辆挡板严密,防止物料洒落污染环境。
(5)运输道路的交通路口,有专职人员指挥、调度、统计运输车辆。
干燥天气洒水防尘,并安排一定的清扫人员。
3.4铺料
施工应由最低洼部位开始,按水平分层向上铺土回填。
水平上升,不得顺斜坡回填。
施工时应做到相邻的分段作业面均衡上升,减少施工接缝,如段与段之间不可避免出现高差,应缓于1:3的斜坡相接,并按有关技术要求处理。
铺料厚度以25cm为宜,最大不得超过30cm。
施工时统一管理,作业面做到统一铺土,统一碾压,并做好记录。
3.5压实
分段回填时,各段设立标志,以防漏压,欠压,同时也不宜过压。
上下层分段位置应错开。
用推土机碾压时,前进车速不超过三档,碾压4-6遍,每履带套压1/2至1/3。
行进方向平行堤轴线。
采用机械压实时,相邻两个工作面碾迹的搭接宽度,平行堤轴线方向应不小于0.5m;垂直堤轴线方向宜为3-5m。
对机械碾压不到的死角,辅以夯具进行夯实。
对砂砾料压实的洒水量,宜为其回填方量的20%-40%,中细砂压实时的洒水量,按其最优含水量控制。
压实的机械,用履带式拖拉机或振动碾。
土料的铺料与压实工序连续进行,以防止土料被晒干,影响填土质量。
对表面已风干的土层,作洒水湿润处理。
对于间隔时间较长的回填层,在填新土前在表层刨毛或清除处理。
土料回填与刚性建筑物相结合时,其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填土部位建筑物混凝土强度达到50%~70%强度后才可进行回填作业;填土前必须用钢丝刷等工具将建筑物表面的乳皮、粉尘及油污等物清除干净;在开始回填时,必须将建筑物表面洒水湿润,并边涂刷浓泥浆、边铺土、边夯实,泥浆涂刷高度必须与铺土厚度一致,并与下部涂层衔接,严禁泥浆干涸后再铺土和夯实;填土用的压实机具宜为小型夯具,做到贴边夯实,不得采用大型碾压机械,对刚性建筑物产生破坏;建筑物两侧的填土应均衡上升。
本工程采用分段施工,垂直轴线方向的接缝,以斜坡相接,坡比一般为1:3-1:5。
接缝的坡面,在填土时符合下列要求:
配合回填面上升进行削坡,直至合格层为止;跨接合缝碾压时,超过接合缝搭压1.5-2.0m。
回填面进料运输线路上散落的松土、杂物以及车辆行驶、人工践踏形成的干硬光面,于铺土前清除彻底。
渠坡与建筑物相接合时,要符合下列要求:
在填土前必须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建筑物表面的乳皮、粉尘、油污等物;在开始回填时,必须先将建筑物表面洒水湿润,并边涂刷浓泥浆、边铺土、边夯实,泥浆涂刷高度必须与铺土厚度一致,并与下部涂层衔接,严禁泥浆干涸后再铺土和夯实;泥浆浓度可为1:2.5-1:3.0(土/水重量比),涂层厚度宜为3—5mm;回填用的压实工具,应采用各种类型的夯具,并应做到贴边夯实;刚性墙两侧的填土,应保持均衡上升。
3.6雨季时回填
一般情况下,不要在雨季、雨天下回填,如一定要在雨季时回填,要严格遵守下列施工技术要求:
(1)雨季施工时,根据雨情预报,在下雨前及时压实作业面表层的松土,作业面可做成中央凸起向两侧微斜,以排泄雨水。
(2)下雨时或雨后不得践踏渠堤堤顶路面,并禁止车辆通行。
雨后回填面晾晒或作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