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枪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又称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needletheory),或“刺激—反应”论,S-R论,传送带理论(transmissionbelttheory),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1、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理论不足: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3、案例:美国广播剧《星球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读广播剧播出,在全美引起了大恐慌,几百万听众相信确有其事而纷纷出逃。
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会有很强的影响。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提出,是对枪弹论的否定。
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
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
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受影响。
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起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地。
案例: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1942~1945年间,霍夫兰等人受军方邀请对“二战”中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进行了研究。
他们让士兵观看系列片《我们问什么打仗》,以确定每一部电影对士兵的态度或动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在传播普遍事实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没有明显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其效果是有限的。
(1)传播者的特性:信源的信誉、知名度越高,权威性、专业性越强,传播效果就越好。
但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还会出现“睡眠者效应”,即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受可信度的负面影响,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信度的影响减弱或消失后,信息本身的说服效果才得以充分发挥。
即信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的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消息的短期效果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只说一面的讯息对于原先就赞同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低的人非常奏效;两面都说的讯息对于原先就反对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高的人更为有效。
1“两面提示”后来由麦奎尔发展成为“防疫论”。
(防疫论:由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提出,目的是为了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他认为:人的信念、思想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击时,便无力抵御。
要增强人思想上的防疫力,一是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二可以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
实验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有效。
当对象们接触到对于基本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时,会形成某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抵抗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念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
)2是否明示结论:在论题复杂,受众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情况下,明示结论较好,反之,则不予明示结论,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容易记忆,效果更好。
3先说有利、后说有利:首先提出的观点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但后提出的观点更容易被记住。
4情感诉求、理性诉求:动感情的诉求方式较之逻辑理性的诉求方式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现实的传播内容往往将两者相结合,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因素,5恐惧诉求:所谓恐惧诉求,是指在劝服信息之夹杂着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决定恐惧强弱的主要因素在于具体的传播内容。
(1)“一面说”与“两面说”例如,可以在报刊和网络上寻找关于青少年拜金主义、偶像崇拜、早恋等的教育文章,看看它们采取的是一面说还是两面说,对你有何影响,并访问一下周围的同学,看看对他/她们有何影响,原因何在,霍夫兰等人的结论是否成立。
(2)信源的特征例如,名人广告。
(3)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例如,观察一下我国大众媒体反邪教报道中,哪些运用了情感诉求,哪些运用了理智诉求,想想看对你自己有什么效果。
(4)防疫论例如,《参考消息》扩大发行时,毛泽东就曾经用“放病菌到肌体里去,增强免疫力”来形容它的作用。
3、伊利县调查: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对1940年美国俄亥俄州伊利县的总统选举进行的调查,发表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两级传播”、“舆论领袖”等理论。
认为传播主要是维护或强化,而不是轻易地改变受众的原有态度。
当只有一种观点垄断了媒介,或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或也起促进作用是,媒介才可能有重要的社会效果。
舆论领袖:指人群中最先接触传播媒介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舆论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传播效果,他们具有形成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两级传播: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形成的大众传播—舆论领袖—一般受众这样一个传播过程。
两级传播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对两级传播的批评:舆论领袖与其他受众往往并无明显界限;某些场合受众可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有更多级等。
后来,罗杰斯等人将两级传播扩充为“n级传播”。
认为媒介信息传至受众的过程中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可能由多级中介环境组成信息传播链。
(名解: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3、约瑟夫.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对有限效果论进行了完整的总结:(1)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可以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充要条件;(2)大众传播通常是强化也可微调受众的固有态度,而很少能根本改变受众的固有态度;(3)由于媒介宣传效果的实现要经过中介因素,而传者难以对中介因素进行控制,所以其预期效果不可能完全实现。
四个中介因素包括:○1个人的心理倾向性和选择过程;○2人际影响(舆论领袖等);○3个人所属的群体及群体规范;○4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媒介。
适度效果论3、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查普尔希尔研究、夏洛特研究)。
(2)(基于两个观点:一、各种媒介是报道新闻必不可少的把关人;二、人们需要由把关人帮助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哪些是值得他们关注的。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案例: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
)(3)议程设置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有许多“议程设置者”,传播媒介只是其中之一,尽管可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
传播媒介经常在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互动中发挥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为人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4)相关问题:○1时滞问题(time lag):媒介议程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转化为公众议程。
(由于记忆力的自然衰退,议程设置效果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消失。
)○2朱克(Zucker):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就是强制性接触;而公众不能直接体验的,则是非强制性接触(unobtrusiveness)。
公众对一个议题的直接经验越少,就越依赖媒介来获取该方面的信息。
因而非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可能会产生议程设置效果,而强制性接触议题的报道不会。
“沉默的螺旋”: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利—纽曼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它的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
(共鸣指对一个事件或议题的一致反映,共鸣的作用是克服选择性接触,因为共鸣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选择其他的消息,并且共鸣会造成一种印象,即大多数人看待议题的方式与媒介表现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
)大众传媒利用这些因素,形成潜移默化的累积渗透,与受众的从众心理、适宜的传播环境等相配合,便可能让大多数人依照大众传媒所表现或指引的方向来认识事物、形成意见和采取行动。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不同的态度和信念而陷入孤立,因而会对自己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是站在少数人意见的这一边,便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者放弃原有的看法,转而与主导意见趋同;如果他们觉得舆论在远离他们的意见,他们也会倾向于保持沉默;相反,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群体,则会比较愿意表达。
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势,而被认为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越来越弱势,从而形成所谓的“螺旋”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人们寻找、获得舆论信息的来源。
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又日益缺乏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