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沟通,传递真情
————培训心得体会
宜章六中邓芳林
以前,我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位好老师,功底扎实,对学生负责,内心平和而安详。
听了《关于幸福的几个问题》,我真是羞愧难当,我对学生常常不是要求,而是苛求,甚至是残忍,因而,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是一名多么不合格的老师呀!
误区一:把教育过于重要化,总想把学生培养成“神”。
教育仅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经历,它应该是自然的、简单的、快乐的。
唯有如此,它才真正能够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引导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按照自己固有的潜质去健康地发展,才真正体现教育人性的光辉。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同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地进行施教和引导,才能成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而让学生对教育充满了快乐、自信和向往。
反思自我,由于把教育本身看得太重,因而,教育的功利色彩太浓,对学生的框框条条太多太严,常常把学生逼得喘不过气来。
一旦学生没有达到自己设定的要求,就自然地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因此,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往往在无意和有意中伤害甚至摧残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不是快乐和幸福,而是折磨和恐惧,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试问,当今中国的教育,有多少学生是无忧无虑的?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地喊
“要给学生减负!”,为什么越喊而学生的负担越重呢?现在的小学生比过去的初中生作业要多得多,现在的小六毕业生比过去的高三学生要累得多。
真正的根源就是很多老师和家长把教育过于重要化了。
误区二:把教材过于知识化,片面地夸大了知识的重要性。
教材仅仅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从生存的角度看,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客观地讲,教材的一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并没有直接的作用,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慢慢地会被淘汰。
实际上,真正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人的能力,个人的能力越强,他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广阔。
因此,除了教材中一些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掌握,教材的很多内容仅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载体。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需要我们重视知识掌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数量多少的结果。
所以,大量重复的机械作业应该得到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发现生活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有太多的教师和家长过于把教材知识化,从而征订或购买大量的教辅资料,催生了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班,把学生的空闲时间剥夺得所剩无几,这不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误区三:把对学生的爱过于片面化,往往认为对学生越严越好。
爱是尊重,是理解,是宽容,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
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地面对学生的差异,理智的对待学生的错误,科学的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来是一个专业教师应该做到的。
而我却
好高骛远,总想把学生培养成名人名家,必然陷入“精英教育”的泥潭。
其结果是往往“好心”办“坏事”,不经意中对学生变得苛求,无形中伤害了一个又一个学生。
也许,正是我的一些不当行为,影响了有些学生正常的人生轨迹,反思之余,我内心泛起阵阵的不安。
宽容的人容易成为良师,苛刻的人永远难成益友。
多想想现在的孩子的不容易,多听听他们的心声,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无奈和可怜,你就一定会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乐!
最后,我想对所有教育工作者说:“用心沟通,传递真情,让学生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