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2003年为首次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
从2003年之后,大学生每年的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就业情况却未逐年好转。
本文从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建议1.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我国的大学生从1999年的首次扩招以后,在2003年第一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到现在不过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里面,大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的趋势。
大学生就业总体的情况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伴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难,还出现了城镇失业率上升,民工荒等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主要的就业问题为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就业市场不完善,统一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
下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做以说明。
1.1大学生需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2003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毕业数量总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就业状况却不佳。
下面为2003年到201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需就业的人数情况概览。
图1:2003-2012年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变化2003--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212、280、338、413、495,559、611、630、660、680万人,但是每年的一次就业率基本在70%—75%之间,一次就业率不高。
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半年左右才能找到工作,且大多对找到的工作还不是很满意。
对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34%的人毕业半年内就离职。
2011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毕业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就业率没有那么理想,加上以前未就业的人数,以及每年大量的城镇失业人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甚乐观。
据统计,2011年,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3267万人,再加上农村每年向城市转移的富裕劳动力,可以看出,今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据估计2013年大学生的毕业总人数将达到699万,逼近700万大关,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说,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2012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1.2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意向在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一路走高的情形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选择取向,2010年有调查研究表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垄断性国有企业是本、专科毕业生心目中最受亲睐的就业单位,而一般竞争性的单位,如民企、非垄断性国企选择的比例较低。
下面为当时统计出来的结果:图2: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麦克斯2012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指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3%。
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36%。
由此可以看来,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选择意向大多为可以解决户口,档案和职称等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而对于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其他企业,大多不是毕业生的选择意向。
在选择好单位进入以后,其相应的满意度也较高。
1.3大学生就业的区域特征大学生的就业不仅表现出来一定的企业单位选择意向,还带有很强的区域分布特征。
麦克斯的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表明,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
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
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数代表某区域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的大小。
计算方式是三个指标的平均数,包括本区域生源的毕业生在外区域就学后返回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在本区域就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区域就业的比例、非本区域生源在外区域就学的毕业生然后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
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 5 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
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 5 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同时,对于大学生的省级流动,2012年麦克斯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报告指出,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
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1.4大学生就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对比于就业的增长来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下降。
如下表所示:表1:2000-2011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化年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2000 8.4 0.97 0.11522001 8.3 0.99 0.11902002 9.1 0.66 0.07292003 10 0.62 0.06222004 10.1 0.72 0.07092005 11.3 0.52 0.04562006 12.7 0.44 0.03492007 14.2 0.46 0.03222008 9.6 0.32 0.03362009 9.2 0.35 0.03802010 10.4 0.37 0.03512011 9.3 0.41 0.0445 注:此表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指数和就业人数计算从上表可以看出十多年来,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下降地位,除了2011年有所回升。
可见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就业弹性一直较低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并未给就业带来改善。
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也就不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存在问题,经济增长的结构不合理,这样的经济增长势必不能给就业带来很好的拉动作用。
2.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我国存在着“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就业局面。
“民工荒”是指2009年8月以来,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的现象。
从表面上看来,同时出现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是相悖的。
但是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两者的出现都是由于中国市场上的供需结构不平衡所导致的。
“民工荒”的出现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的户籍制度等导致的农民工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加大,以及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不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变化所导致的。
而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则是主要由于大学生的专业以及知识技能供给与市场的需求脱节。
而农民工与大学生是两个就业方面不可替代的群体,两者之间的不可替代性导致了“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
其次,在大学生的就业当中,还存在相当多的就业歧视。
这种就业歧视,不只是简单的性别歧视,还包括对学生生源地区的歧视(偏远地区的学生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的不同待遇)、对学生的户籍来源的歧视(如对北京户口和外地户口学生在面试时,用人单位比较喜欢北京户口的学生)、对毕业院校的歧视(用人单位大多喜欢招收来自“211”和“985”等高等院校的学生,对非此类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对外貌的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外貌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对学历层次的要求(一些工作可以本科生做的,但是有研究生的话会优先录用研究生)、对社会关系以及经验歧视等。
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就业和求职的过程中都常遇到的歧视问题。
再次,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在面试和求职时没有任何的关于劳动合同等的方面的法律知识,不知道用相应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受到侵害。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利用大学生不懂法律知识或者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态,不和大学生签订正式的劳动用工合同,而是以就业协议代替用工合同。
这样,最后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此外,大学生就业面试时,大多存在着因为能力不足的自卑心理、因为没有定位的盲目和从众心理以及面试失败后的挫折和焦虑心理等。
这些负面的心理因素严重的阻碍着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以及对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最后,在大学生的就业求职中,还面临着诚信缺失的问题。
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都希望招到具有良好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所以,许多大学生在自己的简历上面都会说明编造自己是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和任职经历。
另外,北京的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吸引大学生,也会在招聘的时候说明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的问题,但是在招到大学生以后,却以正在等指标等理由一直拖延,未给大学生及时的解决当初承诺的户口问题。
诚信的缺失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和就业信息的不对称而日益突出。
3.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从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可以逐步的分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大学生的就业难可以归结为三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家庭的因素。
3.1社会因素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其就业的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中各个参与方的影响。
在就业的环节中,参与方主要有政府、高校,企业以及中介机构等。
各方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就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1)政府对于政府来说,我国目前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建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其他劳动力的就业市场是分开的,此外,各个地区的就业市场也是相互独立的。
就业市场体系的分割和独立,使就业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
由此即会导致就业信息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信息的反馈不及时。
另外由于政府没有建立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全国的就业服务没有得到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在我国每个地区的就业保障服务水平都不一样,就业后得到的劳动保障不统一,这样,就导致了地区的就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就得不到有效的转移和流通,导致了就业效率的低下。
此外,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国政府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
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毕业生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
这样我国的大学生难免会存在就业的体制性障碍。
2)高校从高校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难最应该负责的是高校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与企业对大学生所要求的实践环节相脱节。
由于教育课程的设置偏于理论,缺少实践环节并且有些专业的就业市场已近饱和,但是高校仍然大力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