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最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1岗位不足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达到630万。

此数字为历年之最。

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

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

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

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2人才结构不合理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

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

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

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

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

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

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2.1宏观经济的影响(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

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

在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

从数据上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

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

“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

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三产业。

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在传统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当前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大大提高,户籍制度改革也获得了深化,但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与就业歧视依然存在。

首先,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就业制度仍存在。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为在权利、机会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别的两部分,在人口迁移政策上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

其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厚此薄彼”。

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居民能够获得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则长期被排除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覆盖率低、社会化程度低、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基本得不到发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限制外地工人进入本地就业,表现在就业机会上。

进城农民工和城市中那些教育程度较低、非专业技术性劳动力同属次级劳动力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倾向首先从职业上对农民工予以歧视,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进行总量控制、职和工种限制等。

(3)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导致很多企业开始实施裁员来“御寒”,更加使就业变得十分严峻。

而拥有13亿人口的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失业问题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

更好的解决失业问题是当今的热门主题。

2.2学校教育与培训的影响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

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

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

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也并不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由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

第三,职业培训缺乏制度约束。

从教育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劳动者“学非所用”矛盾突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高等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等。

2.3社会方面的影响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

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

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

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

2.4大学生自身状况的影响(1)普遍认为都是扩招惹的祸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

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

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

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2)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

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

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认为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

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

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3解决就业途径分析3.1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3.2社会应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

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

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3高校应提高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