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朱自清还指出:民众文学的 特点是
A、“不在表现一个作者…… 而在表现一类人的性格”;
B、民众文学要有“乡土风”。
2 、民众文学与民众趣味问题(很
有价值)
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自清认为,民众文学,就得迁 就民众的习惯、爱好。“民众文学底
第一要件还在使民众感受趣味。但所
谓使他们感受趣味,也与迎逢他们的
在文艺批评上,《讲话》认为, 批评文艺的原则是:政治标准第一, 艺术标准第二。而在具体的论述中, 也坚持政治标准决定艺术标准的原则, 认为,看一部作品,首先要看的是政 治上是否正确,而正确的标准则是是 否对“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 人”有利,如果作品在这一方面不正 确,那么,顺理成章的则是,这部作 品就没有批评的必要了。
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就 提出了文学“大众化”的口号。 “左联”还提出了“创造工农文化” 的主张。
1931年,“左联”又在《中国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中明确提 出了“大众化问题的意义”,认为, “为完成当前迫切的任务,中国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必须确定新的路线。首 先第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文学的大 众化”。还提出了具体解决文学大众 化问题的步骤等。
严酷的政治、社会环境,使身处 其境的解放区人民,不能不将主要精 力集中于生产自救与拿起枪杆抗敌方 面。而抗敌与生产这两个当时最重要 的任务,又主要是由工农兵承担的, 这也就决定了解放区的各种机构,包 括各种社会活动,都必须而且只能以 工农兵为中心。这可以说是工农兵文 艺思潮兴起的最根本的物质原因与时 代原因。
3、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的成就、 不足及对整个新文学发展的影响研 究不够。
第一节 发展线索及一般规律
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时期,以倡导 “民众文学”为特征,所以可以说 是“民众文学”阶段。这一阶段内 容较新,但论述较为抽象,更重要 的是只有理论倡导,没有创作实践, 因此,社会影响不是很大。这也就 使人们对它的研究很不充分。
第二阶段是30年代,以文学的 “大众化”讨论为特征,故可以说是 “大众化文学”阶段。这一阶段内容 广泛,不仅初步涉及到了文学大众化 的重要性、必要性等问题,提出了实 现文学大众化的途径,而且还在有组 织的讨论中,涉及到了文学大众化的 主要问题:作家自身的思想问题。
但毛病仍然是:
①没有创作实践,特别是成功 的 创作实践。
2、文艺背景
当时文艺界的很多人,都是从 上海等城市来到延安等解放区的。 他们对解放区,特别是延安的各 种社会现实有些看不惯,于是在 思想与创作上出现了某些偏颇:
(1)他们往往看到延安及各解放 区的光明面较少,而黑暗面多。如, 王实味就用“到处乌鸦一般黑”, “大头子是这样,小头子也是这样” 描写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各级领导对群 众的漠不关心。他们写的一些文章、 作品,也多揭示工农干部的封建的、 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而多歌颂知识 分子的优越。
俞平伯则认为,可以全部民众化, “全部的民众化,就是把民众化的文 学,占领文学底全场;部分的民众化, 就是让民众化的文学,在文学上占领 一个位置。”但这种民众化,他认为, 并不是“依从一般的民众”,而是要 “把诗底形貌还原,他接近民众底程 度渐渐增加。”
关于“为民众的文学”,朱自 清认为:“‘为民众’的‘为’ 一字,只是‘为朋友帮忙’一类 的意义,并非慈善家居高临下, 概施乐助底口吻。”什么是民众 呢?
朱自清认为:“所谓民众大约有三 类:
一,乡间的农夫、农妇;…… 二、城市里的工人,店伙,佣仆,
妇女,以及兵士等;……… 三、高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等学
校学生,商店或公司底办事人,其 他各机关低级办事人,半通的文人
这三类人各喜爱的文学是旧戏、 歌谣、故事、旧小说,浅近的文 言小说、章回小说、文明戏等。 这三类人及他们所喜欢的文学样 式就构成了现在的“民众文学”。 朱自清认为,就应根据这三类人 的文学兴趣来建设新的民众文学。
二、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理论特点
文艺理论的价值化,文艺批评的政治 化。
这一特点,在《讲话》中体现得最为 充分。《讲话》的中心观点是:“文艺是 为什么人”的?结论是:我们的文艺是为 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 利用的。《讲话》虽也涉及了文艺与生活 的关系等文艺的本质问题,但目的也是为 中心观点“文艺为工农兵”做铺垫的。所 以说,这一部经典性的文艺理论著作的特 点是“价值化”的。
(3)1934年春天,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如何利用旧形式,大众语、土语、拉丁化 问题。
第四节 工农兵文艺思潮
这是40年代在一个特殊的政治环境 (解放区)中兴起的一股特殊的文艺思潮。 由于这股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是要求解放 区的文艺都应以“为工农兵”为主要甚至 是唯一的目的,因此,我将这股文艺思潮 定性为“工农兵文艺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第十章 大众化与民族化的文学思潮
这也是一股贯穿整个中国现 代文学史的思潮。对这股思潮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术界的重视是不够的,这种不 够表现在:
1、对这股文学思潮本身发展线 索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不够。
2、对这股文学思潮兴起、发 展的原因的研究不够。
事实上,按这种“第一”、 “第二”标准排列的逻辑,结构 是政治标准“唯一”。因为,如 果政治标准不合格,作品的生存 就成了问题,艺术上的批评自然 就无法展开。
对于这种特点,我认为,从理论 本身讲,是有偏颇的,但从具体历史 背景和实际出发,这种偏颇又是可以 而且应当原谅的。因为,这是在中国 人面临生死存亡的年代提出的,《讲 话》将文艺批评的标准偏向一面(政 治内容),而忽视另一面(艺术), 也主要是从当时严峻的形势出发的。
它是伴随40年代中国的政治革 命、经济革命、思想革命(整风 运动)兴起的,又开了当代“十 七年”主要文学思潮先河的文学 思潮。它虽然成就最大,体系最 完备,但内容实在难说“丰富”, 只能说很复杂。
它以明确的价值目标:为工农兵 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规定了它 自己的基本倾向,也规定了它自己的 理论与创作的发展路向,这也就使它 一方面因目标明确而很快地完成了自 己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任务,形成了 自己的体系、特色,但另一方面也因 价值目标的实用性、狭隘性而抹杀了 文学世界丰富性的色彩。
心里,仅仅使他们喜悦不同。”
俞平伯与沈雁冰则认为,不能迁 就民众的习惯。
俞平伯认为,不能“把诗思却依 从一般的民众”,而要“少数人领着 多数跑”,文学的民众化的正确途径 是“提高民主的知识”。
沈雁冰说得更为明确:“我个人现在 的意见,觉得文学里含有平民的精神或文 学平民化,乃是可能而且合理的事,但若 想叫文学去迁就民众,——换句话说,专 以民众的鉴赏力为标准而降低文学的品格 以就之,——却万万不可!我们第一要晓 得文学民众化云者。并非是叫文学屈就民 众的嗜好,第二要晓得民众的鉴赏力本来 是低的,须得优美的文学作品把他们提高 来,——犹之民众本来是粗野无识的,须 得教育的力量把他们改好来。”这种观点是很可贵的。
1、政治社会背景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 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的人民, 正经受着最严重的物资缺乏和内外敌 人进攻的威胁。
日本帝国主义已将消灭中国抗日 力量的主要矛头,指向了解放区,对 解放区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并妄 图用野蛮的“三光”政策,铲除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赖以生 存的社会、物质基础。延安,作为中 国解放区的圣地,也受到了日本帝国 主义的军事威胁。
②从理论到实践。 ③高潮的到来与问题的暴露同步。
第二节 五四民众文学思潮
最早明确地意识到文学大众化的 人,是文学研究会的同人,所以首先 评说五四民众文学思潮。
1921年,当文学研究会成立不 久,就展开了关于“民众文学”的讨 论。俞平伯、郑振铎、叶圣陶、朱自 清、沈雁冰等都发表了很多极有价值 的意见。这次讨论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参看《文学研究会资料》上209—240)
1、明确地提出了“民众文学”这 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界定。
朱自清认为,所谓“民众文学, 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民众的文学, 第二是为民众的文学。对这两种解释, 又有不同的意见。朱自清认为,民众 文学可作为文学的一部分,文学不应 全部民众化。他说:“因为照历来情 形推测起来,文学实不能有全部民众 化之一”。
②理论探讨有过激倾向。 ③教条主义倾向也比较突出。
第三阶段是40年代,工农兵 文学是其主要的内容,故可以说 是“工农兵文学”阶段。这一阶 段的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最大, 思想最明确,发展得也最完备, 最深入,当然,问题也最严重。
它是五四以来批判性地继承新 文学、革命文学的大众化倾向后 形成的一股新型的文学思潮。它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和毛泽东思想,也有影响巨大的 文学创作,并且培养了一批在当 代很有影响的作家。
(2)仍抱着个人主义的思想来看 待生活。如丁玲就告诉延安及解放区 的女同志说:“没有一个人能比自己 还会爱你的生命些”。
(3)在文艺理论上,片面强调文 艺的批判功能,而不主张歌颂。如王 实味、艾青、罗烽,就抱着这种观点。
总之,当时解放区文艺界的同人 在思想与创作倾向上,还没有认清严 酷的形势,仍沉溺在自我认可的文艺 之塔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延 安整风运动的兴起,文艺界也开始了 以端正创作态度,认清形势,转变创 作倾向的整风。正是这种整风运动, 为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兴起作了思想与 创作队伍的准备。
同时,国民党出于自己党派的狭 隘利益,于民族大业不顾,对解放区 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的封锁, 并经常与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 摩擦。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 变”,更使解放区明朗的天空布满了 乌云。此乌云到了1942年更为浓厚。 解放区人民,包括延安人民,都面临 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这股文艺思潮的主体并不是工农 兵,也就是说,这股文艺思潮的理论 代表与创作队伍都不是工农兵,而是 革命的知识分子,但理论的内容与创 作的思想倾向、审美倾向都是“为工 农兵”的。